汇通派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

《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汇通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清初西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890年李鸿章在为《万国药方》作序时提出,“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他提出“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的主张。

西洋医学在我国广泛传播,引起了中医界的普遍重视。一些中医界的人士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的思想和学派,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代表人物有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钝等。

唐宗海的“折衷归于一是”

唐氏主要活动于19世纪后半叶,正处国难深重,内外矛盾日益激化,欧风东渐,西学在中国迅速传播。他力主顺乎潮流,成为我国中医界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的第一人。他指出,“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TangZongHai Esseutials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Western Medicine Shangjiang: Yuhai PublishingHouse,1894.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申江油海山房石印本⑵),其主张(1)“折衷归于一是”建立尽善尽奖之医学,(2)中西医学原理相通,(3)重中轻西,厚古薄今。作为早期中西医汇通的代表,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没。《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说:“近代医家,喜新者偏于西,泥古者偏于中,二者未将中外之书融合贯通,折衷至当。唐氏慨之,研精覃思,著此五种书,执柯伐柯,取则不远。”正是当时对唐宗海的评价。

朱沛文的“华洋医学各有是非”

朱沛文(约生于19世纪中期),字少廉,著《华洋脏象约纂》一书(1892),又名《中西脏腑图象合纂》。他强调学习西医的解剖知识,以弥补中医学对人体结构缺乏细致了解的不足,他对汇通中西医学态度比较慎重,采取“通其可通,存其可异”,“不能强合”。

张锡纯的“衷中参西”

张锡钝在充分吸取前人见解的基础上,不以中西之界横亘胸中,在立足我国传统医学的根基上,“采西人之所长,以补吾人之所短(ZhangXichun. Records for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sand Western Medicine,BeiJingeople's Health PublishingHouse,1974,18.张锡纯:医学哀中参西录,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18⑶)”,确立了“衷中参西”的汇通原则。张锡纯警重从临证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上来沟通中西医学。他为中西医汇通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恽铁樵的“新中医”

恽铁樵具有深厚的旧学根底,广泛地接触了中西文化,又通晓英语,这些使他有条件对中西医学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从事中西医汇通的探索,提出一些独特性的见解。他在《伤寒论研究·总论》中强调指出:“居今日而言医学改革,荀非与西洋医学相周旋,更无第二途径。”又说,“中医而有演进之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以产生新中医。”他认为:“中西医之不同,乃由于中西文化之不同”。“是根本不同方法之两种学说(YunTieqiao study o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In:Secondvolume of Yao’an’s collection of Medical Books. Page 10and page 81.恽铁樵:《药庵医学丛书》第二辑下《伤寒论研究》,10页,81页)”。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医学通史》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1. 汇通派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中国医学通史》
  2. 汇讲《中医名词词典》
  3. 《中医词典》
  4. 汇集古哲治痘诸方《冯氏锦囊秘录》
  5. 会额《中医词典》
  6. 汇方《伤寒心法要诀》
  7. 会骨《中医词典》
  8. 汇方《医宗金鉴》
  9. 会兰参《药性切用》
  10. 毁胎术《妇产科学》
  11. 会气《中医词典》
  12. 《中医词典》
  13. 会死的病人医生不敢做器官移植《中医之钥》
  14. 蛔证《续名医类案》
  15. 会通《医述》
  16. 蛔蚴移行症《消化病学》
  17. 会维《中医词典》
  18. 蛔咬心痛《金匮翼》
  19. 会穴《中医名词词典》
  20. 蛔咬心疼面青吐沫《奇方类编》
  21. 会穴《中医词典》
  22. 蛔厥心疼《回生集》
  23. 会厌《中医名词词典》
  24. 蛔厥狐惑《伤寒六书》
  25. 会厌《中医词典》
  26. 蛔厥歌《伤寒百证歌》
  27. 会厌、左气门、右气门、卫总管、荣总管、气府、血府记《医林改错》
  28. 蛔厥(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29. 会厌软骨歌诀《人体解剖学歌诀》
  30. 蛔厥《温疫论》
  31. 会厌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中国医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