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耳鼻咽喉科学
(一)耳科学的发展
五十年代初期,我国的耳科学主要围绕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其颅内外合并症的手术治疗,总结成败经验。五十年代中期,出现了以恢复与保存听力为目的鼓室成形术,1957年我国就有了成功引用的报导,此后迅速在全国普遍开展,到六十年代形成高潮,经验总结和技术革新的报告迄今不断。
耳硬化症在我国的发病率不高,为其所做的内耳开窗术在1947年开始,截止1959年据不完全统计共进行300余例,成功率在80%以上。1956年镫骨撼动手术传入我国,曾流行一时。终因术后镫骨易再固定而被镫骨切除术所取代。
现代听力学包括基础听力学、临床听力学和康复听力学。直止六十年代初我国才有临床听力学方面的报导,内容只限于纯音电测听中的掩蔽问题、阈上功能检查等。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纯音测听日渐普及和专业学会的成立,杂志的出版,特别是一系列相关国家标准的颁布,命名临床听力学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
我国耳神经学从六十年代初起步,从前庭冷热和旋转诱发试验入手。稍晚有了应用眼震电图代替裸眼观察眼球震颤的报导。起初所用仪器是改装的心电或脑电记录仪。八十年代才有了能用计算机处理眼震讯号的专用眼震记录仪。
七十年代前我国耳神经外科是以治疗耳源性颅内合并症、梅尼尔病、面瘫等为主。颅内合并症的了病率逐渐降低,由于CT、MRI的广泛应用诊断也明显简化准确。治疗方面现多主张径乳突经路一次手术。对多发性或远隔部拉者方采用开颅手术。对梅尼乐病的手术治疗,我国从七十年初已经开展,到目前报导较多者有内淋巴囊引流术,前庭神经切断术和各种破坏术。由于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不够统一,结果难以比较。面神经麻裨由于仪器和手段的长足进步,定性和定位诊断准确性更高。对它的部分减压术首次报导于五十年代末。七十年后发展较快,出现了全程减压、内听道和迷路段减压、膝状神经节减压和神经改道吻合,神经移植等手术,效果明显改观。八十年代我国出现了针对半面肌痉挛的手术治疗。
(二)鼻科学的发展
鼻及鼻窦变态反应是我国建国早期就很重视的研究课题。开始是总结中西医各种治疗方法的经验。接着开展了对致敏花粉的调查,到目前为止已普查完29个省市或地区。基本摸清了我国南北方致敏花粉的特征。
鼻外科在五十年代初期主要围绕鼻窦炎的手术治疗方法与结果讨论。八十年代后期,鼻内窥镜及专用手术器械问世,国内仿制成功,鼻内窥镜手术迅速在许多城市医院开展。手术除主要用于多发性鼻息肉,筛窦上颌窦炎以外,亦被用于做鼻腔泪囊造孔、视神经管减压等。
经鼻径路做垂体瘤手术,我国从六十年代初就已开展,到七十年代末仅文献报导的已五十余例。目前全国各地已普遍开展,手术方式有了多种改良,适应症也渐扩大。近年来已有数篇依此检救垂体卒中成功的报导。蝶窦局解的深入研究是应手术的需要而进行的,反过来它又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三)咽科学的进展
急慢性扁桃体炎及其合并症是我国六十年代前讨论较多的课题,由于缺乏统一的、公认的手术适应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手术有些过多过滥。七十年代以来发现扁桃体是产生免疫淋巴细胞和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器官,在胸腺蒌缩后,在维持人体正常免疫功能方面占重要地位。在各大医院乱摘除扁桃体的现象已明显减少。鼻咽癌在我国南方各省发病率较高,建国以来曾多次做过大面积,甚至于是跨省区的流行病学普查。基本摸清了发病原因和规律,确认EB病毒的致病作用,分离出EB病毒壳抗原等,并将其用于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七十年代以来先后建立了类淋巴母细胞株,鼻咽癌上皮样细胞株和梭形细胞株。这是我国学者在鼻咽癌研究方面的重大成就,国际首创并被公认。我国学者在鼻咽癌的病理,超微病理、病理分型、动物模型建立等方面都有独创性成果。用乳胶球和贡压吸引法采取癌细胞供临床诊断,阳性率较高,已被推广应用。目前在我国采用的高能放疗和分段放疗,5年生存率高达85%以上。近几年针对复发癌和有颅内转移者还开展了手术治疗。下咽(喉咽)癌较少见,常与喉癌或颈段食道癌伴发。目前多在放疗后行喉咽切除或扩大喉全切除术,同时用带血管的肌皮瓣游离空肠、结肠等修复手术后组织缺损,恢复其功能。我国学者采用食管内翻剥脱法与国外流行的后纵膈双手钝性游离法相比,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
(四)喉科学的进展
应用硬质喉直达镜、氧管和支氧管镜取除各种呼吸道异物,治疗氧管结核、肺出血、支氧管扩张、肺不张取活检诊断肺肿瘤等是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喉科学讨论的热点。七十年代后期光导纤维内窥镜进入我国并迅速普及,扩大了医生们的视野,提高了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喉癌在我国东北多发,尽管三十年代我国就有人用喉全切治疗,但是喉癌手术真正的发展与普及还是1949年后,特别是近十几年的事。在基础理论方面,我国学者曾对喉癌标本做过大块连续切片,借以对比病理和临床分期。研究它的超微病理特征,探讨它与性激素、自由基代谢,特别是各种癌基因的关系。这些研究提高了对喉癌生物学特征的认识。对癌和癌旁组织,转移淋巴结所做的病理,组化免疫组化,基因等方面的对比研究,有助于了解喉癌局部扩展和转移的规律。癌细胞株的体外培养和动物模型的复制成功为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纤维喉镜,喉的CT和MRI的应用使判定癌的侵犯范围与周围组织器官关系的准确度明显提高,使手术方式的选择更趋合理。

- 耳鼻咽喉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 耳鼻咽喉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 耳鼻咽喉一般创伤《耳鼻咽喉外科学》
- 耳鼻咽喉科恶性肿瘤的TNM分类、分期《耳鼻咽喉外科学》
- 耳闭《中医词典》
- 耳鼻咽喉科常用药物《耳鼻咽喉外科学》
- 耳病《千金翼方》
- 耳鼻咽喉科《中国医学通史》
- 耳病《备急千金要方》
- 耳鼻咽喉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耳病《寿世保元》
- 耳鼻咽喉的检查《耳鼻咽喉外科学》
- 耳病《医学正传》
- 耳鼻咽喉《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耳病《古今医鉴》
- 耳鼻脱落《奇效简便良方》
- 耳病《万病回春》
- 耳鼻流血不止《奇效简便良方》
- 耳病《顾松园医镜》
- 耳鼻喉科疾病的理疗《理疗学》
- 耳病《证治汇补》
- 耳鼻喉科病历《病历书写规范》
- 耳病《外科正宗》
- 耳被挖伤《奇效简便良方》
- 耳病《医学摘粹》
- 耳背高突《中医词典》
- 耳病《医学摘粹》
- 耳薄《中医词典》
- 耳病《仁术便览》
- 耳CT《放射诊断学》
- 耳病《血证论》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