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骨伤科

《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一) 骨折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1958年以来,天津医院骨科在系统发掘总结传统骨伤科治疗经验手法的基础上,提出骨折治疗原则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据该院总结1958-1978年6万余例骨折患者治疗情况来看,这一治疗原则基本上可以避免骨折愈合慢、治疗时间长、骨质疏松肌肉萎缩肌腱粘连、关节僵硬、畸形愈合等现象,并可明显减少再骨折的发生。197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盂和等人研制的四肢骨折复位固定器正式运用于临床。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等单位及学者利用铬平铬酸钠标注测定活血化瘀药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机制,对理气药增加骨痂和血中枸橼酸含量促进骨折愈合,对中药外敷药物促进局部毛细血管增生、扩散、骨内外膜细胞增生等机制的研究,反复证实了中医骨伤科治疗原则的科学性和疗效的客观性。并且从内分泌激素与骨折愈合关系说明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及经验的意义所在。

骨折整复手法,经尚天裕等博采众长,总结为“十大手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回绕、屈伸收展、成角折顶、端挤提按、夹挤分骨、摇摆触碰、对扣捏合、按摩推拿。

(二)骨关节及软组织感染

天津医院骨科自1959年开始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配合治疗感染性开放性骨折,他们研制的中药“生肌象皮膏”治疗四肢感染性开放性骨折(多为粉碎型)127例,除5例血运障碍截肢外,其余肢体得以保留,伤口平均5个月内封创,骨折平均6个月内愈合。生肌象皮膏临床疗效特点为:创面肉芽岛、皮岛生长快,外面愈合后瘢痕挛缩现象较少见。针对生肌象皮膏敷创面后出现的脓汁,南开大学生物系进行了多项生化检测及细胞学研究,认为中药外用所形成的脓汁中溶菌酶含量显著增高,因而可刺激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提高机体免疫水平;此外脓汁中含有大量糖类、酶类和蛋白质,对创面肉芽组织、上皮细胞的生长起到增强作用,皮岛为角质颗粒较多的新生表皮组织,构成真皮和真皮乳头;而骨岛沿骨组织的伏克曼氏管向骨皮质表面生长突出。中药外用对损伤局部血液循环有显著改善,甲皱循环显示为血管脉增多,管腔扩大。实验手段充分验证了中医骨伤科抗感染和促进骨及软组织再生的祛瘀防腐、生新活血、解毒消肿作用。天津医院自1959年起专门设立了治疗大面积软组织感染性损伤病房八十年代中期已收治2000余例患者,治愈率达95%,有效率达98%,其中感染创面最大者占全身面积40%,均采用生肌象皮膏外敷治疗。

骨关节结核是骨伤科常见病。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自1958年起研制抗骨关节结核的中草药“结核散”(含蜈蚣全蝎、蛰虫等),治疗患者有效率达100%,痊愈率达83%,疗程10个月。1965年他们在连续观察和研究中肯定了结核散的远期疗效并进行中药抗骨关节结核的理论探讨。

中医药治疗骨髓炎,内服以解毒泻火、养阴益气为主旨,外用药以提脓拔毒、去腐生肌为大法,几十年来,已经得到临床广泛验证和运用。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医学通史》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1. 骨伤科《中国医学通史》
  2. 骨伤科《中国医学通史》
  3. 骨伤科疾病《中国医学通史》
  4. 骨伤科《中国医学通史》
  5. 骨伤作痛《正体类要》
  6. 骨伤科《中国医学通史》
  7. 骨伤作痛《正骨心法要旨》
  8. 骨伤科《中国医学通史》
  9. 骨伤作痛《医宗金鉴》
  10. 骨伤科《中国医学通史》
  11. 骨伤作痛《续名医类案》
  12. 骨伤科《中国医学通史》
  13. 骨伤作痛《证治准绳·疡医》
  14. 骨伤科《中国医学通史》
  15. 骨声《中医词典》
  16. 骨伤断《医门补要》
  17. 骨蚀《中医词典》
  18. 骨软骨瘤《骨科学》
  19. 骨酸《中医词典》
  20. 骨软风秘方《华佗神方》
  21. 骨髓《中医词典》
  22. 骨肉瘤《骨科学》
  23. 骨髓《组织学与胚胎学》
  24. 骨肉瘤《自我调养巧治病》
  25. 骨髓穿刺术《物理诊断学》
  26. 骨热疳痨《中医词典》
  27. 骨髓的结构《组织学与胚胎学》
  28. 骨热《幼幼新书》
  29. 骨髓和血细胞发生《组织学与胚胎学》
  30. 骨盆腔《妇产科学》
  31. 骨髓检查《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中国医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