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眼科
五十年代中期,在国家中医政策的号召下,一大批西医眼科医师经过系统的学习中医以后,加入到中医眼科队伍中来,为中医眼科队伍补充了新的血液。从此使眼科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六十年代中期,各种新医疗法广泛开展,中药离子导入法,中药穴位注射法,西药穴位注射法等,对一些眼底病,慢性病亦有一定的疗效。例如穴位埋线法治疗角斑翳,有一定的疗效。另外,此法还用于治疗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近视、黄斑扁平脱离,视网膜动脉阻塞等病。眼科领域里的针刺麻醉的研究开展于五十年代末,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眼科的医务工作者探索出了丰富的经验。至七十年代初,针刺麻醉手术获得了成功,并已用于青光眼、白内障、球内异物、视网膜脱离以及斜视、睑内翻、泪道阻塞等二十多种手术,成功率达90%左右。穴位的筛选也经过了长期的、细致的工作。现最常用的穴位有合谷、支沟、内关、阳白、鱼腰、太阳、攒行、球后及配合耳针、足针。
从五十年代末开始,眼科界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内障进行了研究,经过多年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一条中西医结合的特定的手术方法,创造了独特的具有中医特色的手术方法。即在中医针拨白内障的基础上,发展有套、吸、挟等多种方法。这种术式方法简便,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愈合快,病人痛苦少,视力矫正良好,得到了国内外中医眼科界的好评,多次通过鉴定确认为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成果。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最佳道路,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中西医眼科医师大都认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检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诊治眼病的基本途径。除临床之外,人们还试图从理论上进行结合与勾通,陈达夫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与观察,曾在内眼结构与脏腑关系方面作了大胆的探讨。他将用现代仪器检查所见的各解剖部位,按中医的传统理论归属各个不同脏腑和经络。例如:脉络腹属于少阴心经;视神经、视网膜、虹膜、睫状体、睫状小带属足厥阴肝经;玻璃体属于太阳肺经;房水属于少阳胆经;眼中一切色素属于少阴肾经;视网膜黄斑区属于脾脏,以便于进行辨证论治,在临床实践中加以适用。
八十年代以来,眼科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发展较快,中西医结合的眼科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即有基础理论,又接受了系统临床技能训练的中学西、西学中的人员形成了新型的眼科队伍并逐渐壮大。为了进一步发展眼科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各中西医结合眼病协作组于八十年代初相继成立,同时制定了专题研究计划。在常见内眼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已逐步做到了根据中西医理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对一些眼科疑难症,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对于视神经萎缩的治疗,经现代仪器检查确诊,中西药配以针刺疗法综合治疗,其结果有效率达50%左右。西药以扩张血管药为主,中药的基本方为党参、生地、丹皮、赤芍、丹参、茯苓、川芎、柴胡、桂枝、石斛、青葙子、石决明、枸杞子、菟丝子。针刺主穴:球后、翳明、光明、睛明、肝俞、肾俞;配穴:合谷、太阳、解奚、三阴交、阳陵泉。
手术前后的用药,为眼科的中西医结合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特别是术后用药,根据病人术中,术后的反应进行辨证,给以中药治疗,可以减轻术后反应,促进创口愈合,加速恢复,提高视功能。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眼科领域里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有了迅猛的发展。从诊断、治疗、科学研究等各方面得到升华。在诊断方面,人们利用先进的现代仪器和检查手法,与中医的辨证分型相结合进行了对各种疾病的探讨,例如对于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脉病变,经过眼底检查,结合全身症状进行辨证分型。有学者认为,视膜黄斑部水肿为脾虚运化失常型;渗出期及水肿渗出消退而见色素紊乱者,多为肝肾不足型;渗出严重者多属气血瘀滞型。在治疗中有以中药为主,辅以西药,有以中西药并用。在眼科急症方面,人们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对视网膜动脉阻塞一病,人们曾对中西药并用,单用中药或西药进行了比较,其结果,经过局部和全身辨证,中西药并用组优于其他两组。
现代药理学的发展,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所利用。在眼科急症的用药方面,人们亦利用现代中药药理学的观点去认识。在治疗中,大都使用丹参、当归、红花、赤药。丹参能使血液粘度降低,血细胞聚集性减轻,血流加快,有抗凝作用。当归、红花、赤药有缓解血管痉挛或减少血管阻力,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作用,故对于老年人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引起的眼部动脉阻塞,根据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西药并用,疗效显然优于单用西药或中药。
现代科学研究的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医学中,结膜微循环已成为探索心血管系统疾患的重要窗口之一。中医认为,脏腑有病必现于轮。通过观察,结膜微循环障碍,结膜出现微血管瘤,囊状扩张,丝球体多位于肝肾两廓,所以结膜微循环障碍可反应脏腑的变化。这就提示我们应针对相应的脏腑病变进行治疗,可以利用活血化瘀之法,改善微循环。对眼科疾病活血化瘀的研究,近年来引起人们的注目。活血化瘀是中医的基本治法之一,近年来在医学领域中广泛开展的中西医结合、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对活血化瘀加以研究提高。同样,在眼科领域里,本法的应用范围也日渐深广。临床上将瘀血性眼病分为外眼和内眼两大类。凡眼睑、结膜、角膜、泪器、虹膜等部位的炎症,如麦粒肿初起,眼睑蜂窝组织炎早期,沙眼进行活动期,角膜炎消退期,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外伤所致的眼部创伤,积血,或血管瘤等,局部表现为充血、浮肿、硬结而触痛、渗出、出血或新生血管网形成或赤丝虬脉等证候明显者,均属外眼血瘀性眼病。原则上应按其发病部位所属脏腑用药,尚须根据血瘀之多寡与活血祛瘀法灵活加减合用,以促进病灶的吸收。眼部病属内障眼病范畴。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可靠的检查手段,故认为内障眼病,外不见证,从内而蔽,仅凭患者自觉症状进行诊治,以内虚立论者不少。根据多年体会,眼底病早期多为实证,且与气血、痰湿关系密切。然亦有虚实夹杂者,须细辨之。由于视网膜的血管是脑血管最末梢的分支,眼底病的各种改变,无不与微循环障碍有关,故对于眼底的炎症性、出血性和退行性等改变,应视为微循环障碍在眼部表现的结果。治疗需使用改善局部微循环的药物。
随着磺胺、抗生素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感染性眼病得以较好地加以控制,而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的全身及局部使用亦是非常重要。例如病毒性角膜炎,在治疗方面,中医、西医的治疗方法各自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在缩短疗程,远期疗效方面,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则优于以上二法。近年来,利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角膜炎。据报道有效率在90%以上。
葛根素的诞生,对眼科疑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葛根素有改善心肌氧代谢的作用,还可改善脑部微循环。眼科用于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为较好的疗效。经荧光眼底血管造影观察,证明葛根素可使血液末梢单位循环得到改善,另外,用于外伤性视神经萎缩,可行气活血,改善视神经伤处的血液循环,以达到恢复视功能的效果。中西医结合工作不但在理论研究、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人们又涉足了实验研究方面。例如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陈剑报告,用三七注射液治疗眼前节碱烧伤的实验研究,用30只家兔眼角膜周边部制成碱烧伤的动物模型,分别用三七注射液、肝素、及生理盐水结膜下注射,每日1块、连续3周,停药观察至6周后,取兔眼进行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查。结果表明三七液与肝素液组间无明显差异,两者均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眼科中西医结合工作,经历了漫长的里程。眼科的医务工作者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劳动。眼科领域里的中西医结合工作,经历了中西药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现代仪器检查与辨证分型相结合以及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各个时期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近年来,眼科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正逐步为国内外眼科工作者所关注。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在眼科医务工作者努力下,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将会涌现,眼科领域里的中西医结合工作也必将推向新的阶段。

- 眼科《中国医学通史》
- 眼科《中国医学通史》
- 眼科《中医词典》
- 眼科《中国医学通史》
- 眼科、耳鼻喉科《中国医学通史》
- 眼诀《养生秘旨》
- 眼科病历《病历书写规范》
- 眼疽《中医词典》
- 眼科常用辨证方法《中医眼科学》
- 眼睛突出《奇方类编》
- 眼科常用外用中药《中医眼科学》
- 眼睛祟证门主论《疡医大全》
- 眼科常用中药《中医眼科学》
- 眼睛祟证门主方《疡医大全》
- 眼科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眼睛伤害中激光的入射角度《临床激光治疗学》
- 眼科疾病的理疗《理疗学》
- 眼睛碰伤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 眼科检查法《眼科学》
- 眼睛脉络膜的螺旋状萎缩《基因与疾病》
- 眼科论《明目至宝》
- 眼睛辨病《常见病自测》
- 眼科心法要诀《中医词典》
- 眼睛辨病《常见病自测》
- 眼科心身问题《医学心理学》
- 眼睛保健《中医养生学》
- 眼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 眼睫毛倒卷入眼中央是也《证治准绳·杂病》
- 眼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 眼睫连札《中医词典》
- 眼科用药次第法《银海精微》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