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
直到19世纪末期,西医内科在认识和治疗疾病方面仍无大的进步,因为西医依靠的工具,如抗生素、细菌学、X光等尚未被发明或发现。这种情况进人20世纪后才有改变。在我国近代内科主要疾病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占相当高的比例,此外,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疾病,如营养缺乏病、消化系统疾病也有很高的发病率,因此,对这类疾病的防治成为内科医生的主要任务。
一、 结核病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达数千年的慢性(以呼吸系统为主)传染病,由于本病的病原菌的固有特性,在20世纪中期西方发现抗结核药物之前,对结核病治疗、预防从未有重大突破。旧中国结核病严重流行,但受到政治、社会、及经济诸因素影响,虽经社会各界的呼吁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开展对结核病的斗争,引进了西方医学结核病学科的理论及技术,但效果并不理想。据1932年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裘祖源分析,肺结核死亡率平均为303/10万、肺外结核为81/10万,居死因排列的首位。
20年代末我国医生对痰涂片检查结核杆菌的方法、痰结核菌浓缩法、血沉检测、脊液细胞学检查以及X线表现征象等在诊断上的价值已有报道,结核菌素试验广泛用于结核病诊断,1933年张式溥介绍了皮肤、眼结膜及皮内三种试验方法,查验反应、反应的分类及结核菌素试验的使用剂量等。结核病的治疗可分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疗养是当时结核病治疗的一种重要措施,自本世纪20年代,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均建有数量不等的疗养院或住院部。国外于1906年试用入工气胸术治疗肺结核、1934年LiuTC.报告上海医学院1929~1931年该院实施人工气胸、此后人工气胸术即在国内各地开展。
结核病的化学治疗在国外始于1944年研制出链霉素,掀开了结核病治疗新的一页,因该药价格昂贵。国内于40年代后期开始应用,我国于30年代在协和医院开展了肺结核的手术治疗,主要是胸廓整形术,1931~1934年LiSF.报告了膈神经切断术、油胸用于肺结核治疗的效果、手术方式与适应症,并讨论了与人工气胸及胸廓整形术配合治疗问题。1948年黄家驷报告了肺结核实施肺叶切除及全肺切断术的适应症,讨论了手术应注意的问题。1949年吴英恺发表有关胸廓整形术在肺结核治疗的地位与效果的专文。
本世纪30年代起,国际医学界已认识到结核病控制是一项公共卫生科学,单纯的对个体病人被动地实施治疗,是无法达到控制结核病在人群中的传播与流行,因此开始探索结核病控制技术的逐步创立与推广。1935年在北京第一卫生事务所内成立了“结核病门诊处”,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这是国内第一次将结核病与一般卫生工作协同进行。1933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防痨协会,此后国内各地相继成立了地区性防痨协会,成为推动防痨运动的群众性社会团体。
二、其它传染病
在我国近代,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疾病是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全国各地区流行的急性传染病及严重寄生虫病有数十种之多。我国近代对主要的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已逐步展开,如推广牛痘接种预防天花;设立检疫所控制鼠疫蔓延;1932年,海港检疫总管理处兼办的中央霍乱局,将霍乱列为海港检疫疾病之一。1934年卫生署设立黑热病防治所,开展防治工作。对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血丝虫病、麻风病等的防治也陆续进行。40年代朱益栋在《中华医学杂志》上报道病毒性疾病在30年代已开始研究,有的已有疫苗接种进行预防。如流行性感冒、麻疹、天花、黄热病、流行性腮腺炎、登革热、白蛉子热等。传染性肝炎已开始研究。
三、 维生素缺乏和新陈代谢疾病
维生素是本世纪初才发现的一类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其缺乏将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1922年《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报道了已发现的维生素有四种:脂溶性维生素A,水溶性维生素B,维生素C及维生素D。维生素A缺乏出现眼角膜干燥,甚至发展为溃疡。水溶性维生素B缺乏可发生脚气病(Beriberi)。维生素C可抗坏血病。1927年《中华医学杂志》报道50例脚气病,主要由于维生素B1缺乏。给与B1含量多的食物,进行饮食疗法,可治愈本病。1945《中华医学杂志》报道,维生素B缺乏引起的脚气病多见。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夜盲、皮肤角化、眼角膜软化较常见、核黄素缺乏导致的唇病、舌炎、皮脂性皮炎、硬皮病及眼部损了也常见。不常见者有癞皮病,营养性水肿、坏血病、软骨病。其它如维生素K减少可导出血,碘缺乏可引起贫血。1949年《中华医学杂志》报道治疗恶性贫血,开始以叶酸治疗,对恶性贫血及斯泼路(Sprue,热带口疮)有效。1948年从肝浸液中提出红色结晶,具有效强的生血功能,此物质即维生素B12,抗恶性贫血效应高,并对神经组织有保护作用,当时将维生素B12视为抗恶性贫血的最佳维生素。
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胰岛素的发现和应用治疗糖尿病。在同年的《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上就介绍了胰岛素对糖尿病显效,并概述了胰岛素的化学性质、生理作用,对糖尿病的作用及临床记录、适应症和使用时注意事项等,均报道详尽。1936年出版的《中华医学杂志》上介绍了糖尿病的生理、生化等基础理论。并讨论了血糖、尿糖及酸中毒,以及糖尿病的并发症,如糖尿病性昏睡等,但末详细讨论糖尿病对肾脏的损伤。治疗方法:提出饮食治疗、胰岛素的治疗及糖尿病性昏睡的治疗。
四、 其它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疾病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等;循环系统疾病主要为风湿性心脏病、心内膜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十二指肠及胃溃疡、慢性腹泻等;造血系统疾病主要为贫血;内分泌系统疾病主要是突眼性甲状腺肿、粘液水肿、呆小症;结缔组织疾病主要是风湿热等。我国医学家对于这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也逐渐积累了经验,并能及时引入国外的新发明和新技术。然而,由于国家处于动荡之中、经济萧条,加之许多药物依赖进口,价格昂贵,普通居民难以负担,因此大多数常见病和多发病得不到有效地控制。

- 内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 内科疾病的理疗《理疗学》
- 内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 内科疾病《中国医学通史》
- 内科杂病《中国医学通史》
- 内科发展学《中国医学通史》
- 内科杂病《中国医学通史》
- 内科《中国医学通史》
- 内科杂病《中国医学通史》
- 内科《中国医学通史》
- 内科治疗《医学遗传学基础》
- 内科《中国医学通史》
- 内窥镜检查《泌尿外科学》
- 内科《中国医学通史》
- 内窥镜检查中的心理问题《医学心理学》
- 内科《中国医学通史》
- 内溃《冯氏锦囊秘录》
- 内科《中国医学通史》
- 内昆仑《中医词典》
- 内疽要诀《华佗神方》
- 内昆仑《中医词典》
- 内疚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 内劳宫《气功外气疗法》
- 内灸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内理中气《证治准绳·幼科》
- 内灸《中医词典》
- 内廉《中医词典》
- 内灸《中医词典》
- 内廉《中医词典》
- 内镜检查《物理诊断学》
- 内龙眼《中医词典》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