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
一、西方外科学传入我国及其成长
19世纪中叶,是西医外科学在我国的萌芽起步阶段。各医院主持外科工作者,均为外藉医生,我国医护人员,处于在实践中学习的医徒位置。其后,教会或外国的医学基金会、慈善团体先后在各地创办医学院校。辛亥革命后,我国也相继自行筹建医学校。至20世纪中叶,上述高等医学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不少学识渊博、基础雄厚、出类拔萃的外科学家,如沈克非,黄家驷、吴英恺、兰锡纯、孟继懋、牛惠生、方先之、关颂韬、谢元甫、熊汝成、施锡恩等。
我国外科学界为了促进学科发展、推动学术流,于1937年4月在沪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大会上,决定成立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选出牛惠生为首届会长,曾起草会章。当时有外科会员19名,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学会活动未能开展。抗战胜利后,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大会,于1947年4月在南京召开,到会的外科会员由沈克非召集,重新组织外科学会、选举黄家驷为会长,会员43名。
我国外科的学术交流主要在中华医学杂志中文版和外文版两种期刊上,据统计在1940~1949的年10年中,所发表的论文仅106篇,其中不少是个案报告和例数不大的临床分析。外科的专著或参考书,多属译本。
此外,加拿大外科医生白求恩,以国际主义精神,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极其艰苦的解放区环境里和很有限的条件下,因陋就简,为救治八路军伤员,开展战伤外科所积累的经验,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西方外科学技术基础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
当麻醉防腐灭菌等关键性技术在西方取得突破性成就之日,也正是西方医学传人中国之时,这些技术作为外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引进我国。美国传教士医生伯驾最早将麻醉术引入我国,直至本世纪中期,尚无专职医师负责领导组织麻醉的实践与研究工作。全身麻醉(又称周身麻醉,或简称全麻),蛛网膜下腔麻醉(腰椎麻醉、脊髓麻醉或简称腰麻、亦称半身麻醉),神经于阻滞麻醉(如臂丛阻滞麻醉)及局部浸润麻醉等麻醉法应用最广。
我国医院外科对无菌术颇为重视,据1916年,湖南常德某医院报告在五年间于无菌术操作下施行81例手术的创口愈合结果,可以了解当时的无菌术水平。在磺胺类药及青霉素等抗生素抗菌药物发现之前,为防治人体外部细菌感染,多依赖防腐杀菌剂。常用的防腐杀菌剂有升汞液、石炭酸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等,用于创口,虽能杀灭微生物、但对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也不无损伤。磺胺类化学治疗药物及青霉素等抗生素药物出现后,对于治疗无论是局部或周身性的化脓性细菌感染,都开创了崭新的局面,为推动外科学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后,防腐杀菌剂的应用多仅限于器械的消毒而很少直接用于人体了。输血也应用于外科、当时血源主要依靠售血人提供,关于贮存血的应用,输血反应等也有一定研究。
三、临床实践
外科在医院的建制结构中,无论其规模大小,均莫不以主体外科(又称大外科〕开始。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外科学也在同步向前迈进,治疗范围日趋扩大,手术领域不断拓展,逐渐演化,出现分工,在主体外科中分化出一系列具有各自的解剖生理学基础,诊断检查方法和手术治疗技术特征的分支学科。
我国外科分支学科的建立以骨科(又称矫形外科)和泌尿外科为先,其中尤以骨科较为成熟,此或与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正骨科历史悠久,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有文献资料传世有关。北京协和医院于1921年成立了骨科和泌尿科专科,由专科医师主持,标志着骨科在中国开始成为外科中的独立分科。我国的医院与医学校,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上海震旦医学院、同济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院、四川成都华西大学医学院、湖南湘雅医学院、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等在30年代前后都成立了骨科。20~40年代,我国第一批骨科学先驱者们进行了中国近代骨科学的开拓工作,1930年牛惠生在上海徐家汇创立了中国第一所骨科医院。1937年在中华医学会总会(上海)领导下成立了骨科小组,由牛惠生、胡兰生、叶衍庆、盂继懋、任廷贵及富文寿6人组成,这标志着骨科已在我国成为独立的专科,为我国骨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泌尿外科则逊于骨科,我国泌外科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20年至新中国诞生的近30年为第一发展阶段,除大城市的个别大医院(如北京协和医院)外,都包括在外科内,尚未设专科。在此期间有关泌尿外科的文献仅60余篇,专业书籍只翻译过一本。其他分支外科,如神经外科、胸心外科、整形外科、小儿外科、颌面外科等,则均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或仅略具雏形。
近代我国外科学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以普通外科为主,其他分支外科的开展也在逐渐起步。普通外科中开展了阑尾炎、十二指肠胃溃疡、肠伤寒穿孔、急性胆囊炎、胆道蛔虫、腹股沟疝等的手术治疗;胸心外科开展了胸廓成形术,其是对通过适当选择的进展性肺结核病例的有效治疗方法,是一项比较安全的手术。此外还有食管癌、支气管扩张、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
整形外科也有所开展,在每篇报告中常刊有符合医学摄影要求的手术前、后黑白照片,以显示术前畸形形象及木后治疗效果,(迄今已历数十年或近百年,尤图像清晰,十分难能可贵),手术主要包括:皮片移植术、皮瓣移植术、唇交叉瓣手术、鞍鼻畸形矫正、鼻再造、阴道成形、肠段带蒂移植等。
我国近代外科学的发展虽属初级阶段,但已为我国外科学步入现代历史时期的腾飞,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外科学奠定了极为可贵的良好可靠的稳固基础。

- 外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 外科十法《医学心悟》
- 外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 外科启玄附痘科序《外科启玄》
- 外科学的发展《外科学总论》
- 外科疗法《医学遗传学基础》
- 外科学的范畴《外科学总论》
- 外科疾病的理疗《理疗学》
- 外科引(外科理例 上)《古今医统大全》
-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学》
- 外科营养的重要性《临床营养学》
- 外科疾病《中国医学通史》
- 外科与皮肤科《中国医学通史》
- 外科附方(外科理例 下)《古今医统大全》
- 外科与皮肤科《中国医学通史》
- 外科疮证《医学见能》
- 外科约言《医法圆通》
- 外科病人营养缺乏的原因《外科学总论》
- 外科杂证《周慎斋遗书》
- 外科病人营养的补充途径《外科学总论》
- 外科治法《中医外科学》
- 外科病人的营养《外科学总论》
- 外科治疗溃疡病的手术方法《普通外科学》
- 外科、皮肤科《中国医学通史》
- 外劳宫《手穴手纹诊治》
- 外科、骨伤科与皮肤科《中国医学通史》
- 外劳宫《中医词典》
- 外科《眉寿堂方案选存》
- 外劳宫《针灸学》
- 外科《女科要旨》
- 外牢推至大陵位《幼科推拿秘书》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