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研究与药学教育

《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一、药学研究

我国近代药学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因为当时我国制药工业不发达,药品生产基本是仿制或制剂加工,所以主要为中药的化学和药理研究,对于药物合成与分析、药剂学、药物临床等的研究很少。早期从事中药研究的,主要是一些自欧美或日本留学回国的留学生,如陈克恢、赵承嘏、经利彬、朱恒壁、刘绍光、庄长恭、黄鸣龙,曾广方等,发表科研论文最早者为王焕文,他是中华药学会(中国药学会的前身)的创始人,该会首任会长。他于1909年在日本《药学杂志》327号上发表“关于茯苓的成分”一文。以后,1912年有人进行了“川厚朴挥发油的结晶成分研究”,1917年於达望研究了中药使君子

20年代,北京协和医学院聘请美国药学家施米特(SchmidtCF.)来院建立药理系。当时药理系还有美国药学家伊博恩(ReadBE.)、自美国留学归国的陈克恢博士及赵承嘏等。他们研究了中药当归麻黄大风子、延胡素等。1923年证明当归粗制浸膏对动物子宫、小肠、动脉血管等平滑肌有兴奋作用。经分析证明其中含有的一种中性结晶物质有兴奋平滑肌作用。1924年陈克恢等人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等期刊上发表关于麻黄研究的论文,指出麻黄有效成分麻黄素(碱)的生理作用与肾上腺素类似而持久,其效能完全与交感神经兴奋剂相同,这一研究成果被认为是研究中药成功的典范,引起医药界的重视。由此麻黄素成为国际嘱目的一个拟交感神经新药。1928年赵承嘏报告由延胡索中提得延胡索素甲、乙、丙、丁、戌等5种生物碱,并略述延胡索素乙及丙的生理作用。当时协和医学院药理系对中药的化学与药理研究盛极一时,亦取得了一些成绩。

20年代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南京国民政府相继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中央卫生实验处等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以及一些高等学校陆续开展了药学研究工作。中央研究院设的有机化学研究组及生物化学研究组,他们对胆酸、维生素D、雄性激素、雌性激素以及治疗性病的606、914等砷制剂进行了研究。此外,对中药独活柴胡淫羊藿、桔硬、益母草防已等也进行了些化学研究。

北平研究院下设的生理学研究所(1929年10月成立时称生物学研究所,1933年改为该称),由经利彬主持。他与石乐皋、李登榜等人,曾研究防已、党参川芎柴胡半夏知母常山三七地黄等,其研究结果多在该所出版的中西文报告汇刊上发表。该院下设的药物研究所,由赵承嘏负责。工作内容包括研究与制造,如从麻黄中提取出新的有机碱、从除虫菊中提取出克利生新(Chrysanchine)和克利生纯(Chrysanthene),从细辛中分离出甲基丁香酚,酚酮等物质,从木防己中提出防己素甲与乙,从钩吻中提得钩吻素。此外还分得人参三七皂甙、远志皂甙元等。研究结果大多发表在《中国生理杂志》上。制造部主要生产少量的麻黄素,大风子油等,供国内一些医院试用。

中央卫生实验处的化学药物系中有药物研究室、化学实验室、药品试制室。这些研究室进行一些中药如贝毋、防已、远志益母草黄芩的研究,试制一些化学药品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科学研究人员的处境更为艰难。原来留在上海、北平等地勉强从事研究的单位,由于经费来源断绝,研究陷于停顿,只有抗战后方如昆明、重庆、成都等地开展一些研究工作。当时由于西药来源断绝,迫切需要药物自给,研究人员多从中药中寻求药源。特别是西南各省疟痢流行,所以对抗疟治痢的药物的研究较多也较重视。中央卫生实验处药物研究所迁至昆明,由刘绍光领导,曾进行过鸦胆子、新灵、瘴灵、保险子等研究。重庆的中央卫生实验处药理室,由张昌绍主持,曾对常山鸦胆子大麻使君子黄花夹竹桃等进行研究。重庆的中国特效药研究所(原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医务室)集中研究常山,姜达衢、管光地、胡成儒、洪式闾等从化学、生药、药理、临床等方面较全面地进行研究,并于1944年刊行了《常山治疟初步研究报告》。周廷冲、程学铭、张昌绍等更分别报告临床应用常山对良性、恶性疟均有效,且不逊于奎宁,但因其对胃肠道的副作用,未能推广使用。

抗战期间内迁的一些药学校系也进行了一些中药的研究工作。如华西大学药学系(成都)的汤腾汉对万年青、开喉箭、冬虫夏草金银花等作了化学分析及部分药理研究;齐鲁大学药学系(成都)的薛愚等对一些中药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研究;军医学校药科的(贵州安顺)的楼之岑等研究了黄精的化学成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重庆)的雷兴翰等对金钱草的成分进行过研究。

从本世纪初至新中国建立约40年间,在药学研究方面,主要是对百余种中药进行了研究,其中研究比较深入、系统、获得较多成绩的,有麻黄、当归、延胡索、防已、贝母三七芫花蟾酥、使君子、常山、鸦胆子等,但在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中药药理很少结合传统中医药学理论,往往是从纯化学的角度研究,很少结合临床与生产,所以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药物者极少。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但近代中国在药学研究,尤其是中药的研究,无论是在机构、人员、研究手段等方面都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老一辈的药学家作了许多开拓工作,为药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药学教育

19世纪中叶,在我国开设的早期教会医院里,开始以训练学徒方式培养西医人才,逐渐有少数人学习配方调剂,这可算是培养西药人员的开始,后来逐渐发展为开办中级药科学校或训练班。至于高等药学(西药)教育的兴办是始于20世纪初,最早的药学教育机构为军医学校药科。袁世凯为操练新军之需,于1902年在天津设立北洋医学堂,1906年改名陆军医学堂(1912年改名为陆军军医学校),同年创办药科。郑寿、孟目的、陈璞等先后担任主任。继军医学校药科之后,陆续创办了一些药学专科或系。

1913年于浙江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内设药科,(因此该校改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创办人为李绳其。於达望、黄鸣驹、黄鸣龙、林公际等在药科任教或担科主任。1920年齐鲁大学添设药学专修科。1941年改为药学系,隶属理学院。薛愚、于鸿鳖、李炳鲁等曾先后任系主任。1929年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成立于上海,该专修科因得到中法庚款之资助,每年派遣一二名官费学生赴法深选。1932年华西协合大学理学院创办药学系。1936年于南京创办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是当时国内唯一独立设置的高等药学教育机构,学制4年,首任校长孟目的。1936年于上海创立上海医学院药学专修科。1943年建立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除上述外,尚有协和医学院药科、湖南湘雅医学院药科、广州夏葛医学院药科、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药科、苏州东吴大学药学专修科、满洲医科大学药学部、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等,这些校系(科)一般办的时间较短,毕业生较少,或是早已停办,影响均较小。

我国近代药学(西药)教育,在传播西方药学知识,培养药学人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为科研部门、药品检验单位、药厂、药房输送了掌握近代先进科学知识、技术的人员,为发展我国的药学事业发挥了作用。但在旧中国,由于政府重医轻药,药学教育未得到应有的发展。从1906年办军医学校药科开始至1948年,40余年间,偌大的一个中国竟没有建立起一所独立的药学院,直至1936年才建立独立的药学专科学校;1948年才成立东北药学院(现沈阳医科大学)。因为当时教育部规定,药学科属于丙类,丙类学科不能成立学院,只能成立专科学校。中法大学药科创建时,原称中法大学药学院,但教育部不予立案批准。当时高等药学教育机构,有的设在医学院内,有的设在理学院内,有的设在专科学校内,没有统一的学制和数育制度,既无明确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要求,也缺乏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本国的教科书,各校系(科)大都直接搬用外国教材,往往因人设课,师资队伍十分薄弱,大多数为兼职教师,据1949年统计,全国专任教师仅100余人,很难保证教学质量。无论是国立、省立、私立的药学校系(科),由于条件的限制,一般规模均较小,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数很少。据1949年统计,当时培养出来的药师累计不过2000人,到卫生部门登记领取执照的药师仅484人(药剂士2873人)。1949年全国仅有药学院系(科)11所在校学生千人左右,可见当时药学教育的落后况状。

三、中国药学会的成立和发展

科学技术团体,是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诞生后对科学技术起有推动作用。中国药学会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全国性自然科学团体,于1907年在日本,由中国留日学生发起组织成立的,王焕文放选为首任会长。辛亥革命成功后,学会迂回国内,当时会员有百余人。当时政府对学会工作虽很少支持与资助,但靠着一些热心于药学事业的科学家们的努力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作了许多工作,并且先后还成立了杭州、上海、南京、成都、安顺、昆明、台湾、北京等地方分会组织。

中国药学会自成立起至1949年共举行过12届年会,组织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总会与分会还创办了《中华药学杂志》、《中国药学杂志》、《药报》、《药讯》等期刊,对药学的学术交流及信息传播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经济及其它条件的限制,一般出版时间均较短或出出停停。

中国药学会在历届年会上,对药学事业的许多方面,如药学教育、药品生产、药品检验、中药研究整理。药政管理、药学名词统一、药典出版、药师考试与审查等问题,都向当局提出建议、提案、呼吁、督促政府对药学事业的关心与重视。总之,中国药学会在我国近代药学发展过程中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医学通史》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1. 药学研究与药学教育《中国医学通史》
  2. 药学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3. 药验论《研经言》
  4. 药学信息科工作制度《医院药学》
  5. 药引《中医词典》
  6. 药学信息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医院药学》
  7. 药引《医述》
  8. 药学信息管理工作的任务《医院药学》
  9. 药用必明六化《古今医统大全》
  10. 药学人员配备管理的含义《医院药学》
  11. 药用根梢法《医学启源》
  12. 药学人员的职称分类《医院药学》
  13. 药用寒温补泻,当察患者体质《余无言医案》
  14. 药学人员的选拔和聘任《医院药学》
  15. 药用气味所宜《古今医统大全》
  16. 药学人员的使用《医院药学》
  17. 药有轻清重浊《古今医统大全》
  18. 药学人员的来源《医院药学》
  19. 药有四气五味《古今医统大全》
  20. 药学人员的考核《医院药学》
  21. 药有五法《寿世保元》
  22. 药学科质量管理《医院药学》
  23. 药有阴阳《医学集成》
  24. 药学科的科研基础必备条件《医院药学》
  25. 药浴《中医养生学》
  26. 药学科的管理模式《医院药学》
  27. 药园《中医词典》
  28. 药学科《医院药学》
  29. 药园生《中医词典》
  30. 药学教育《中国医学通史》
  31. 药园师《中医词典》

《中国医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