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皮肤性病学
(一)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
1949年以来,我国皮肤性病科的科学研究首先是着眼于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皮肤病和性病的临床和理论研究,一些传染性皮肤病、职业性皮肤病、变应性及自体免疫性皮肤病、真菌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银屑病、皮肤血管病等也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促使各种皮肤病和性病的临床诊疗工作都取得长足进展。
皮肤性病学除临床研究外,在皮肤病的生理、病理、病理生理、组织病理、免疫学、生物化学等以及电子显微镜和其他先进设备、新技术的应用等也都进行了研究和开展,取得了不少成就,对银屑病等作了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研究。各医学院校和大中城市的大医院的皮肤性病科大多建立了病理、真菌、免疫、生化等实验室,结合临床开展一些实验研究。随着国际间医学交流的深入,近十多年来对国际间重点研究的课题也逐步开展,如对HLA、郎格罕细胞、淋巴细胞、病理、牲组织化学等。我国皮肤科学的研究工作已进入了分子生物的领域。
1949年以后,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举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截止1991年前已经举行七次。1949年前无皮肤性病方面的专业期刊,现代皮肤性病学专业性书籍甚少,1949年以后才有条件出版发行。1954年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创办并发行了《中华皮肤科杂志》,以后陆续创刊的全国性的专业杂志有《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麻风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皮肤病与性病杂志》、《国外医学皮肤科分册》、《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分册》;地方性期刊有云南《皮肤病防治》、广东《岭南皮肤性病杂志》、广西《皮防通讯》、山东《皮肤性病学杂志》等,在其它医学杂志、医学院刊或学报中也常有皮肤性病学文章发表,《健康报》及各地卫生报刊等亦常刊有皮肤性病方面的论文和科普文章。皮肤性病学专著和大中医学院校皮肤病学教科书陆续出版者累计已达数十种。
(二)诊断技术及治疗水平的提高
梅毒的血清学诊断七十年代以前主要采用的康氏和华氏反应,已被新的梅毒血清试验所代替。八十年代新的诊断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简称PCR)近年在我国也很快应用于淋病、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的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
新的抗病毒药如无环乌苷、肽丁胺、干扰素等治疗病毒性疾病,用许多新的抗生素治疗各种细菌和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和性病,用各种皮质类固醇制剂、新的抗组胺剂治疗变态反应性、自家免疫性和非传染性炎症性皮肤病,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自体免疫性皮肤病,用各种抗组胺剂治疗一些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尤其是H1受体与H2受体抗组胺药物联合使用,治疗荨麻疹类过敏性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等。在物理治疗方面,除原有的中波紫外线和浅层X线、境界线外、长波紫外线、同位素32磷、90锶和激光(Co2激光、氦氖激光等)等也被应用于皮肤科临床。
(三)积极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皮肤病及性病
性传播疾病(STD)
1949年以前性病在旧中国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了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1949年,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地一举封闭妓院,解放妓女,对她们进行教育,治好性病,安排就业。首先在北京,接着在全国采取同样措施,从而在我国永远铲除了娼妓制度。正如恩格斯所言:“卖淫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它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共产主义原理》)这不但消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最丑恶的社会溃疡,也是防治性病的根本性措施。新中国这一创举获得全世界正直人士的赞扬。据北京医学院统计,1949年梅毒患者占门诊人数10%,1963年下降至0.47%,其中传染型梅毒的减少更为显著,1972~1973年在全国又进行过一次大普查,未发现现症梅毒患者。
近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性病又传入我国,按其发病率高低依次为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梅毒、软下疳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在我国也有所发现,这些都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国性病防治研究中心受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委托,在南京举办了艾滋病、性病实验室诊断讲习班,现在防治性病又已成为我国的迫切任务,各级防治中心已陆续建立,专门负责此项工作,防治的关键在于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普及性病防治知识,切实抓好宣传教育和监测工作,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彻底杜绝嫖娼卖淫活动,选用先进方法及有效药物积极彻底治疗现症患者,制止性病在我国蔓延。
1949年后,党和各级人民政府非常重视麻风病的防治工作,1951年4月,中央卫生部召开的防疫专业会议,对麻风的防治问题作了重点讨论,1951~1957年先后举办麻风防治高级进修班5次,进修医师共114名,尤家骏教授亲自参加授课训练工作,1958年邀请阿根廷麻风专家司胡曼教授在广东举办进修班,结业医师40名,这些结业的医师们又在各麻风流行地区举办各种麻风防治进修班,进修医师前后共有3000多名,还有马海德氏全力以赴地投身于麻风病的防治与研究工作。1957年全国麻风防治会议后,卫生部制定了防治规划,1975年和1980年国家多次下达文件,对这一工作采取具体措施加强防治。从五十年代初至1981年止,我国有麻风医院62处,防治站343处,麻风村794处,共计1199处,专业防治人员13432人。
1949年前,我国头癣发病率较高,在未开展大规模头癣防治前,全国各地均广泛流行,尤以乡村多见,严重危害着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1949年后,党和政府号召除害灭菌,卫生部于1959年在江西宁都,1962年在南昌先后召开头癣防治会议,推动此项工作,1977年在武昌举行的全国头癣防治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广湖北省的先进经验,制定了防治规划和方案,随之在全国广泛开展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全国已基本消灭了头癣。足癣是我国的多发病,建国初期约占皮肤科门诊病人的20%,有的城市如上海则高达50%以上,经验证明不能单纯治疗,应当防治结合,重视预防。
职业性皮肤病的防治曾对许多厂矿企业、农村、服务行业等作了发病率的调查,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防治建议。从1953年到1977年有关这方面的报告就有125篇之多,由于加强了宣传工作,使广大职工了解预防职业性皮肤病的重要性及其防护知识,各厂矿企业单位逐步改善了劳动条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改革生产设备,逐步开展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尽量减少甚至避免接触各种有害的生产因素,这是杜绝职业性皮肤病发生的最根本措施。
银屑病是皮肤科常见病之一,近年来有增加趋势。八十年代进行了全国性的大调查,在自然人群中发病率高达0.18~2%。银屑病的治疗方法繁多,不论现代医学治疗方法或中医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均有一定疗效。
白癜风的发病率也较高,近十多年来研究较多,认为白癜风是全身性疾病,可伴有多器官受损,10~15%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方法较多,多以中西结合为主,已经取得一定效果。

- 皮肤性病学《中国医学通史》
- 皮肤纤维瘤《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皮肤血管瘤《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中医疾病预测》
- 皮肤炎性反应《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皮肤先兆的临床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 皮肤异常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 皮肤先兆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 皮肤异常的临床预报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 皮肤细菌感染《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中医疾病预测》
- 皮肤纹理分析《医学遗传学基础》
- 皮肤有声《急救广生集》
- 皮肤卫生《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 皮肤与浅筋膜《人体解剖学》
- 皮肤脱屑辨病《常见病自测》
- 皮肤粘膜出血辨病《常见病自测》
- 皮肤痛痒《疫疹一得》
- 皮肤粘膜异常辨病《常见病自测》
- 皮肤痛觉与传导通路《生理学》
- 皮肤针《中医词典》
- 皮肤痛《医学纲目》
- 皮肤针(梅花针、七星针)《中医名词词典》
- 皮肤痛《中医词典》
- 皮肤针疗法《中医刺灸》
- 皮肤索泽《医学纲目》
- 皮肤针疗法《中医词典》
- 皮肤损伤后色素减退《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皮肤真菌病《皮肤性病学》
- 皮肤嗜碱性粒细胞超敏反应《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皮肤真菌感染《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