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
我国古代人民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对微生物的感性认识,从经验上认识到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但把认识微生物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开展研究与应用是在西方医学传入后,大约在20世纪初才逐渐发展起来。
一、微生物学的传入
19世纪末欧洲建立的一些细菌培养技术、简单的免疫学试验方法被教会医院不断的引入应用,增强了临床诊断水平。尽管还没有系统的微生物学(当时仅仅是细菌学)概念,但所学到的一些技术如细菌形态的观察、细菌的分离培养、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基的配制等,可算是微生物学引入中国。
此后不久,我国的医科学校都陆续开设了细菌学课程,有的还成立了细菌学研究部,所用教材多为英、美的外文资料。为了适应当时的国情及教学需要,国人也自编或翻译了一些微生物学书籍。如1930年余贺、李涛、汤飞凡译的“秦氏细菌学”;姜白民编的“实用细菌学”;丁福保译的“病原细菌学”;汤尔和译的“近世病原微生物学及免疫学”;鲍监衡译的“细菌诊断法”;孟合理译的“施氏细菌学诊断”;林宗扬编的“细菌学检查法”等。这些书籍都是当时重要的微生物学教材或参考资料,对推动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二、微生物学研究和基地的建立
1910年我国东北地区暴发空前的肺鼠疫大流行,死亡六万多人。清朝政府派伍连德前往组织防治。伍连德在防治工作中首先对该病的临床症状、细菌学检查、病理解剖、流行特征等作了全面调查分析,结合他的基础医学知识得出正确结论,制订了严格隔离,焚烧尸体等措施。为了防止患者吐出飞沫中所含鼠疫苗的感染,他创造了在普通纱布口罩中加一层薄丝绸,效果很好,被誉为“伍氏口罩”。大约经过四个月的时间扑灭了这场鼠疫的流行。
1917~1918年东北鼠疫大流行蔓延到内蒙、山西、河北一带,1918年北洋政府内务部决定筹建专职的防疫部门.1919年3月中央防疫处在北京天坛宣告成立。防疫处的任务是:制定防疫计划与研制疫苗、血清供应需要。从此,天坛中央疫防处(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前身)成为我国微生物学的研究与应用基地。
中央防疫处成立后,我国很多著名的微生物学家都在这里工作过,如林宗扬,陈宗贤、齐长庆、谢少文、汤飞凡、余(氵贺)、黄有为、沈鼎鸿、郭可、朱既明、方纲等。当时开展的研究工作有伤寒、霍乱、痢疾、肺炎、脑膜炎、猩红热、淋病等细菌学方面的研究,供应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和治疗用抗血清。1926年齐长庆从一位天花患者的痂皮分离了一株天花病毒。这株病毒经猴-兔-牛等动物交替传代减毒成为可用于制造牛痘疫苗的毒种,沿用至今,后称该株病毒为“天坛株牛痘病毒”。1931年春袁浚昌从北平卫生事务所捕杀的一只疯狗脑中分离出狂犬病毒,经家免脑内连续传代20代以上演变为固定毒。1933年开始用作制造狂犬疫苗的毒种,这株毒种亦沿用至今,定名为“北京株”狂犬病毒。
为适应全国防疫的需要,1935年前后,在绥远、兰州等地设立防疫分处,其业务主要从事制造疫苗及抗血清,也开展一些细菌学和免疫学的研究。1935年中央防疫处迁往南京,抗日战争期间中央防疫处又迁至昆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央防疫处迁回北平。中央防疫处先后又在昆明、上海、兰州、广州设立四个分处。
我国微生物学研究是以控制传染病为主要内容。从微生物学基地的建立可以反映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是以抗感染免疫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如昆明、贵州安顺、兰州、宁夏、西安等地的生物制品基地,都生产疫苗血清制品,主要产品有牛痘苗,伤寒疫苗,霍乱疫苗、狂犬疫苗、抗毒素等。在微生物学的其他方面研究也有不少成就,如魏曦对立次体的研究证实西南地区有恙热立克次体存在。汤飞凡、李振翩从分离菌种开始研究青霉素的制造。总之,我国近代医学微生物学,在抗感染免疫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研制了多种疫苗与抗血清,为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三、主要微生物学家的贡献
林宗扬是我国微生物学的第一代学者,他主持的医学细菌学教学宗旨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注重实际应用,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他除了讲授作细菌学,还组织开展了一些细菌的研究工作,开创了临床细菌学和血清检验工作。
王良于1932年在卡介苗发明者之一C·Guerin的指导下学习卡介苗的制造技术。1933~1936年在四川重庆设立了小型微生物学实验室,开始试制的卡介苗,试制的卡介苗按在法国学习标准检定合格后接种了小儿248人,组织家人对接种者进行随访现察接种反应。肯定了卡介苗的安全。这是我国利用疫苗进行防痨的开始,是防痨工作中的有力举措。
李振翩在协和医学院工作期间,从事细菌变异的研究,用减低毒力的变异株研制成猪霍乱瘟病疫苗,之后在美国继续研究微生物的变异,建立了降低细菌毒力而又能产生免疫力的无毒力细菌培养法,称之为李氏-谢菲尔培养法。这种培养法是以后研究微生物变异经常采用的方法。
汤飞凡是我国第一代病毒学家,他发展了用分级滤膜测量病毒颗粒的方法,1930年上海医学院任教时即开始研究支原体,是国际上最早研究支原体的学者之一。1933年研究沙眼病原,否定前人研究沙眼病原为细菌的结论,在1955年成功分离出了沙眼衣原体。分离株定名为TE8,得到国际上的公认。
谢少文在1930~1940期间在我国发现了布鲁氏菌,在世界上首先采用鸡胚培养立克次体,改进了多种鉴别细菌用的培养基。在免疫学方面采用抗原吸收抗体的方法证明外裴氏反应测出的抗体确立为立克次体抗体,揭开长期未解之谜。证实孕妇经破伤风类毒免疫后所产生的抗体可传至胎儿,因此可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这些研究成果都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魏曦1937~1939年在美国进修微生物学期间,在著名细菌学家H.Zinsser教授下首创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琼脂斜面组织培养法。1942~1944年在昆明首次用血清学方法证实昆明地区为恙虫热疫区。在水中分离出水生性端螺旅体在国际上亦为首报。
余(氵贺)1933年编写的“病原学”是我国第一部阐述病原微生物的论著。1928年他首次提出“风湿热变态反应学说”。1929年提出“白喉杆菌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不同质的学说”,当时他的这些论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黄祯祥1941~1943年在美国留学期间首创了病毒体外培养技术。他将西方马脑炎病毒组织培养上滴定获得成功,观察到病毒对细胞致病的过程。他的研究成功为现代利用细胞的技术研究病毒奠定了基础。1949年在北京领导研究乙型炎疾病,从病原学、流行病学系统的调查、诊断技术等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分离出多株乙型脑炎病毒,其中P3株为国家指定用于制造灭活乙脑疫苗的毒株沿用至今。
颜春晖教授是我国较早研究沙门氏菌的细菌学家,创用了噬茵体对伤寒杆菌分型的方法。此外白施恩、童村、林飞卿、张乃韧、杨永年、吴朝仁、黎希干、刘秉阳等微生物学界老前辈,在细菌学、病毒学或免疫学方面都曾做出杰出贡献。

- 微生物学《中国医学通史》
- 微生物检查《临床基础检验学》
- 微生物学方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微生物《病理生理学》
- 微生物学检查《临床基础检验学》
- 微甚《中医词典》
- 微生物学检查《临床基础检验学》
- 微甚《中医名词词典》
- 微生物学检查《医学微生物学》
- 微弱二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微生物学检查《医学微生物学》
- 微热类《医学摘粹》
- 微生物学检查《医学微生物学》
- 微热《麻科活人全书》
- 微生物学检查《医学微生物学》
- 微热《中医词典》
- 微生物学检查法《医学微生物学》
- 微球剂与磁性微球《医院药学》
- 微生物学检查法《医学微生物学》
- 微妙在脉《思考中医》
- 微生物学诊断《医学微生物学》
- 微脉指法主病《脉诀乳海》
- 微生物学诊断《医学微生物学》
- 微脉(阴)《诊家正眼》
- 微生物学诊断《医学微生物学》
- 微脉(阴)《脉诀汇辨》
- 微生物学诊断《医学微生物学》
- 微脉《脉理求真》
- 微生物学诊断《医学微生物学》
- 微脉《中医词典》
- 微生物学诊断《医学微生物学》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