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

《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一、近代儿科学的建立

近代西医儿科学建立较晚,欧美的儿科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成为独立的学科。我国儿科学建立更晚,1926年协和医院从内科分设了儿科。我国儿科奠基人诸福棠于1927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毕业后即留在儿科工作,于1936年任该院儿科主任,就任当年即与上海的祝慎之、富文寿、高镜朗等人筹建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学会于1937年在上海成立,高镜朗任首届主任委员,积极推动和促进儿科学的发展。以后在上海、广州、成都、武汉、济南、天津、沈阳等地较普通地设立了儿科,与内外妇科并列为四大科室。1947年在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儿科学术交流会,自1938年开始,中华医学杂志每1至2年有一期儿科专号,《中华儿科杂志》于1950年在上海创刊,陈翠贞任首届主编。1943年诸福棠主编的《实用儿科学》出版我国才有了自著较完整的儿科参考书,在此之前儿科参考书大多译自欧美和日本。本书介绍了儿科近代各种疾病的发展过程包括我国的科研成就和临床经验,沿用至今,是我国西医儿科学的经典著作。

我国儿科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儿科医师为数很少,大部分医院尚未成立儿科,儿科床位有限,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更是缺医少药,儿童保健医疗机构廖廖无几,加之当时经济及卫生水平落后,疫病流行,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疾病夺走了许许多多小儿的生命,对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统计也寥若晨星。1933年史安那(Scott)曾综合我国南北六大医院住院病儿做过儿童疾病统计,呼吸系统疾病占31.3%,消化系统疾病占20.2%,传染病占12.2%(不包括烈性传染病),营养不良性疾病占11.1%。1930年许刚良、诸福棠,1936年樊培禄曾统计过小儿死亡率,1岁以下死亡者占52.1%,5岁以下占87.3%。死于各种传染病(麻疹猩红热肺结核天花白喉)占40.6%,居首位;死于腹泻、营养不良占31.7%,1940年袁贻瑾报道北平当年痢疾、腹泻、猩红热流行,也以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高。全国儿童死亡率尚缺少报道。自40年代起在全国大城市中部分医院设立了儿科,1943年由中华医学会开办第一届儿科研习班,促进了近代儿科学重要原理、临床知识技能的普及,儿科专业队伍逐渐壮大,儿科学开始有了较明显地发展。

二、近代儿科学的主要成就

本世纪20~30年代,我国医学家对儿童生长发育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如协和医院于1937~1941年测量了1万多名小儿的体重、身长,成为中国不同年龄儿童的正常衡量标准。营养缺乏症是近代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一类疾病,我国的儿科工作者在这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如对维生素A缺乏症、婴儿脚气病、佝偻病婴儿手足搐搦症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的调查和防治均有较多的研究,对常见的影响儿童的传染病也开展了一定的防治工作。

总的说来,西医儿科学是在l9世纪末才成为独立学科的,我国儿科学起步更晚,1949年前只有大城市中的少数医院才有儿科,儿科力量极为薄弱,处于萌芽阶段,当时经济贫困,缺医少药,儿童保健工作尚未开展,各种疫病流行,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1948年卫生署中央卫生实验院妇婴卫生组程美玉的报道,历年我国各地婴儿死亡率为150~200‰,较欧美高34倍。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医学通史》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1. 儿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2. 儿科问候《女科旨要》
  3. 儿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4. 儿科胃肠道疾病《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5. 儿科遗尿白浊《冯氏锦囊秘录》
  6. 儿科四诊应用《中医儿科学》
  7. 儿科用药论《温病条辨》
  8. 儿科舌病《冯氏锦囊秘录》
  9. 儿科诊法概要《中医儿科学》
  10. 儿科目病《冯氏锦囊秘录》
  11. 儿科证治附方《笔花医镜》
  12. 儿科论治《笔花医镜》
  13. 儿科之诊法《儿科要略》
  14. 儿科论《医原》
  15. 儿科治法概要《中医儿科学》
  16. 儿科临床中的心理问题《医学心理学》
  17. 儿科肿胀《冯氏锦囊秘录》
  18. 儿科痢疾《冯氏锦囊秘录》
  19. 儿科总论《温病条辨》
  20. 儿科疾病的情绪因素《医学心理学》
  21. 儿寐不寤《中医词典》
  22. 儿科喉病《冯氏锦囊秘录》
  23. 儿寐不寤《儒门事亲》
  24. 儿科风药禁《温病条辨》
  25. 儿鸣腹中《奇效简便良方》
  26. 儿科耳病《冯氏锦囊秘录》
  27. 儿捧母心《中医词典》
  28. 儿科盗汗自汗《冯氏锦囊秘录》
  29. 儿捧母心《女科切要》
  30. 儿科唇口病《冯氏锦囊秘录》
  31. 儿脐血出《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