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医学心理学
1949年至196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医学界普遍学习了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试图用条件反射阐述病人的行为。直至1958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心理系与北京医学院协作,对神经衰弱病人开展了以心理治疗为主的快速综合治疗,疗效显著。后又推广应用于某些心身疾病(高血压病、溃疡病)和精神分裂症,受到医学界重视。六十年代初期,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粟宗华教授等人倡导对精神病人进行“教育和再教育式的精神治疗”,鼓励并引导病人接触社会现实,参加生产劳动,结合行为反复训练,从而减少精神病人的病态行为,取得很好成绩。
从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使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都遭到严重摧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被解散,全国各地的医学心理学研究被迫停顿以至倒退。
1976年后,我国医学心理学复苏,1978年12月在保定召开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届学术会议和1979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医学心理学学术座谈会,标志着我国医学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79年11月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同年卫生部要求全国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1980年又通知全国各地医学院校和中级卫生学校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1987年5月卫生部召开的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编审会议上,将医学心理学列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
心理治疗:近十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心理治疗工作,一般性或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较为普遍。南京鲁龙光继承祖国医学中"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的原则,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基础,提出了“疏导心理疗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创新。北京钟友彬吸收精神分析的合理部分,承认幼年期创伤体验可成为成年后心理疾患的根源,从分析症状的幼稚性入手,要求病人以成年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通过解释使病人达到领悟,被称为“中国式心理分析法”。
临床心理评估:1978年后心理测验工作恢复,1979年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验组成立。北京、上海、湖南各自修订了Wechsler的三套智力测验,北京大学等单位修订了中国比纳-西蒙测验(Binet-SimonIntelligence Scale)。1983年我国制订了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MinnesotaMultiphasic PersonalityInventory;MMPI)的全国“常模”(Norm)。我国学者修订了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EPQ),制订了成人和幼年适用的两个全国年龄常模,还编制了我国记忆量表,引进了神经心理学测验如霍尔斯特德-里坦(HalsteadReitan)成套试验等。1980年后我国学者陆续引进了一批心理评定量表,开展了应用效度与信度研究,为医学心理学、精神医学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客观的观测工具。
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我国的心身医学研究在1980年后兴起,1983年上海、吉林两地发表了心身疾病的调查资料。上海报告中山、华山医院门诊1108例中,心身疾病为368例,占33.2%,显示上海心身疾病患病率已和西方国家相近,表明在综合医院中开展医学心理服务的紧迫性。在心身医学研究方面,我国学者杨德森、张明园等修订了“生活事件应激量表”,北京大学心理系张伯源等编制了“A型行为类型问卷”,各地陆续出现了研究A型行为和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身疾病关系的报告以及应用艾森克个性问卷等量表观察脑血管病、溃疡病、癌、计划生育手术中的心身关系。陆续出版了一些心身医学专著,全国成立了心身医学学术组织。199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全国心身医学研讨会,标志着我国心身医学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时期。近几年来,随着生物反馈和行为矫正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行为医学研究逐渐为人们重视,1990年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及生物反馈学会成立,1990年杨德森的《行为医学》专著出版,1992年6月《中国行为医学杂志》创刊。
医学心理咨询和社区心理卫生:我国在1980年以后,各地陆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1983年广州赵耕源等开展了综合医院心理咨询。1987年初上海中山医院创建心理门诊,采取临床医师、心理测验员和心理护士结合组成“咨询组”的形式,以认知行为技术为中心,应用多层次干预的方法,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1980年后各地社区的心理卫生工作也有了很大发展,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儿童多动症和老年人的心理社会问题做了很多调查研究,为社区的心理卫生作出了积极贡献。

- 医学心理学《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系统的思想《医学心理学》
- 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医学心理学》
- 医学文献学《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医学心理学》
- 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医学微生物学》
-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医学心理学》
- 医学微生物学基本词汇英汉对照(索引)《医学微生物学》
-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医学心理学》
- 医学统计学及其主要内容《医学统计学》
- 医学心理学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医学心理学》
- 医学提举司提举《中医词典》
-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医学心理学》
- 医学提举司副提举《中医词典》
- 医学研究机构的创立和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提举司《中医词典》
- 医学遗传学的发展史《医学遗传学基础》
- 医学史著述及资料《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遗传学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医学遗传学基础》
- 医学史的理论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医学遗传学基础》
- 医学史的概念《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遗传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医学遗传学基础》
- 医学史的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渊源论《医学源流论》
- 医学实验动物合格证暂行条例(北京)《实验动物科学》
- 医学源流《万病回春》
- 医学社会学《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源流《医学三字经》
- 医学上许多重大发现与动物实验的关系《实验动物科学》
- 医学哲学《中国医学通史》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