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张元素脏腑辨证学说与易水学派
张元素受当时运气学说影响,认为古今运气不同,在不同运气影响下所发病种也有不同,故古方不能治今病。同时,他把运气与脏腑疾病认识作了联系,并深入研究药物的阴阳、升降、浮沉、补泻的各种性能,发明药理,注重创新方剂,在治疗思想上强调“扶护元气(胃气)”的意义,从而对后世医家,尤其对其传人李杲、王好古、罗天益及其子张壁的医学创新思想和“易水学派”的形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他所倡导的主要学术主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倡脏腑辨证学说。
张元素受《内经》、《中藏经》、《小儿药证直诀》等前人著作中有关脏腑辨证思想的启发,系统总结上述诸书中这方面的理论,他在《医学启源》一书中详述各脏腑天人相应关系、表里关系,并按“不及”、“太过”、“实”、“虚”、“寒”、“热”几大证候类型,描述各脏腑疾病的主要症状、脉象,提出五脏用药原则或寒热补泻方药例。张元素重视脏腑辨证治疗思想,为贯彻这一思想,临证杂病治疗中,他积极地运用脏腑辨证手段指导用药,尤其足以五脏为中心,治疗一些常见病。如虚损证按程度不同,分出脏腑虚损六类证侯进行治疗,他的这一思想,对后人尤其是其传人重视脏腑疾病辨证论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重视阐发药物理论和应用原则。
张元素通过深入研究《内经》中七篇大论气机升降浮沉、气的阴阳厚薄、四气五味等理论,把它广泛应用于药物功效原理及作用特异性等方面内容的阐发中,创立了一整套系统的药物学理论,使之与临床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他认为药有寒、热、温、凉之性,有酸、苦、辛、甘、淡之味,药物性味的不同组合,构成不同功效。此外它还与其性味的阴阳、厚薄属性有关。为进一步阐述各类药物在治疗脏腑、经络、某些部位的疾病的特异性,他结合性味理论和临证经验,总结归纳出临床常用药的归经、引经报使等理论,并在具体通方用药方面总结了大量临证用药经验,使其药物学思想,既有理论上的系统性,又具辨证上的实用性,受到后世医家的广泛重视。
(三)重视胃气。
张元素认为“四时以胃气为本”,故“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由此可见他重视扶养胃气的思想,故临证他曾告诫后世传人“养正积自除”。这些立论与刘河间学说比较,就会看出有很大不同,刘完素用药寒凉,而张元素则力辟之,并且在用药方面尽力讲求药物归经,形成独有特点。
张元素的这些医学思想,由于他有独到之处,故为其入室弟子所服膺,在他的医学思想影响下,张壁、李杲、王好古、罗天益等都进一步发挥了他的学说,形成明显的学术流派——易水学派,与当时兴起的河间学派并立争鸣于金元时期北方医学界,李杲之后所以发明“内伤”学说,更加强调脾胃的重要,是和张元素的医学思想分不开的。王好古在他的《汤液本草》中所发挥的理论,也都是以张元素医学理论为基础的。
由于张元素的医学著作流传到元代以后,存留不多,且残缺颇甚,一定程度影响了后世医学家对元素学术地位和历史贡献的评价。如“金元四大家”未列入张元素,但客观地看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及其创新理论,对后人及“易水学派”其他医家具有重要影响,其历史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 张元素脏腑辨证学说与易水学派《中国医学通史》
- 张元素《中医词典》
- 张云门令郎囊痈《孙文垣医案》
- 张裕斋恶寒发呃《孙文垣医案》
- 张允愚方《妇人大全良方》
- 张聿青先生传《张聿青医案》
- 张湛《中医词典》
- 张泳《中医词典》
- 张真君茯苓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张映汉《中医词典》
- 张真人传痘疹门《石室秘录》
- 张隐庵消渴论《医学实在易》
- 张振鋆《中医词典》
- 张义干湿温阳明实结食复再愈治验《一得集》
- 张志聪《中医词典》
- 张一谟《中医词典》
- 张仲篪翁息贲喘嗽《程杏轩医案》
- 张琰《中医词典》
- 张仲景《中国医学通史》
- 张学醇《中医词典》
- 张仲景《中医词典》
- 张序《先哲医话》
- 张仲景·伤寒例第三论、湿第四论、辨太阳病脉第五论《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张序《慈幼新书》
- 张仲景八味丸用泽泻论《医贯》
- 张序《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 张仲景蜂蜜治便秘《趣味中医》
- 张序《医学启源》
- 张仲景华元化五问《仲景伤寒补亡论》
- 张序《银海指南》
- 张仲景论脉《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