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医学教育学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了促进医学教育研究工作的发展,上海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等校联合发起,于1980年4月和1981年5月分别在武汉和成都召开了医学教育学术讨论会,在这两次会议上,不仅就1976年以来医学教育研究,特别是中外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比较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学术交流,同时还就如何发展医学教育科学,建立医学教育研究学术团体进行了讨论。根据1981年成都会议期间20余所医学院校的联合创议,经过两年的准备,经中华医学会批准,于1983年10月在西安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医学教育学术大会,并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学会,选举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家马旭教授任首届会长。尔后,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隶属于医学会的地方性医学教育学会。
为适应医学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在这一时期,经卫生部批准,先后在上海医科大学(1978)、中国医科大学(1980)、北京医科大学(1981)、北京中医学院(1984)和中山医科大学(1984)建立了医学教育研究所(室)。为适应医学教育研究学术交流的需要,自1980年开始,除经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国外医学教育》、《医学教育》、《中医教育》、《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等五种全国性医学教育学术刊物外,还在省市和医学院一级创办了89种医学教育刊物,从而为我国医学教育研究工作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后,在全国的126年医学院校中,已有77所医学院校成立了医学教育研究所(室),形成了由214名专职研究人员和699名兼职研究人员所组成的研究队伍。1985年开始,根据世界银针卫生-1贷款项目官员的建议,在原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北京中医学院医学教育研究所(室)的基础上,组建了四个国家级医学教育研究中心。这些中心除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引进电子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外,还陆续向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医学教育研究机构派出近20名医学教育研修人员。
自1989年以后,除医学教育学会每年举行学术大会以外,各不同教育领域也召开了一系列专题讨论会。在各专业领域教育科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基础上,经医学教育学会批准,先后成立了九个三级学会性质的专门学组,它们是:中等医学教育学组(1988)、成人医学教育学组(1988)、医学检验教育学组(1988)、医学研究生教育学组(1989)、医学法学教育学组(1989)、医学外语教育学组(1989)、专科医学教育学组(1990)、医学化学教育学组(1990)和继续医学教育学组(1990)。为加快高等医学教育领域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批准,1991年12月在广州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1992年12月,在武汉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医学教育科学分会。
与此同时,随着医学教育科学的发展,医学教育领域内的国际交流也从单向派往国外考察或研修向双向学术交流或合作研究方面发展。

- 医学教育学《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教育《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教育在实施初级卫生保健中的作用《预防医学》
- 医学教育《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科学研究与动物实验的关系《实验动物科学》
- 医学教育《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律令《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教育《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名词统一活动《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医学模式,恩格尔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
- 医学监测《预防医学》
- 医学模式——健康观和疾病观《免疫与健康》
- 医学集成卷一跋《医学集成》
- 医学人类学《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集成卷四《医学集成》
- 医学蠕虫《人体寄生虫学》
- 医学集成卷三《医学集成》
- 医学入门《侣山堂类辩》
- 医学集成卷二《医学集成》
- 医学上许多重大发现与动物实验的关系《实验动物科学》
- 医学或问《医学正传》
- 医学社会学《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实验动物合格证暂行条例(北京)《实验动物科学》
- 医学大概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医学史的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常用统计图及绘制法《预防医学》
- 医学史的概念《中国医学通史》
- 医学博士《中医词典》
- 医学史的理论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