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西方药学也输入至中国。西药商业、西药工业、药物研究、药学教育,逐渐兴起、确立,并以一种新的体系而发展。
西方医药学传人我国后,最初我国人民对西医抱着怀疑态度,对西药不相信。以后,随着传教士不断地设立医院、诊所,开办医学教育,西医人数日益增多,西药的需要量随之增加,西药的进口数量逐年上升,于是在国内便形成了西药市场和西药行业,西药房应运而生。当时的西药行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以后逐渐扩展至内地,西药商业当时全部为外商所垄断。
一、西药房的设立
19世纪中叶,西药全部为进口,许多外国商行在我国各大商埠开设的洋行,兼营进口西药业务。如德商孔士、美最时;英商怡和、天祥洋行;瑞商天福、汽巴洋行;法商立兴、百部洋行;美商慎昌、礼来洋行;日商丸三、若林等。这些洋行经营的西药业务虽均属兼营,大多数在香港、上海、广州、天津、北京等地设有经理处或分行,既供应西药现货,又承应订货业务,成为各大药房的货源单位。
除了外商开设的洋行兼营西药外,占领当时西药市场的主要是外国商人或传教士医生、药师等设立的西药房。最早者为1841年英商屈臣氏在香港开设的屈臣氏药房(A.S.Watson co.Ltd.,1850年在广州设立分店,1860年在上海设立分店)。外商开设西药房最集中的城市是上海,从1850~1887年外商在上海开设的药房共有12家,至1913年增长至29家。19世纪40年代以后各国商人,传教士医师、药师为争夺我国医药市场,在各大城市竞相设立药房、分店或经销处。除经营西药外,都兼营化工原料、化妆品、医疗器械、照像器材、卫生用品、甚至糖果饮料、罐头食品等。应该特别提及的,许多药房为了盈利起见,他们贩卖鸦片、吗啡、海洛因等毒品,还利用当时烟民们急欲解除烟毒痛苦的心理,配制形形色色的所谓“戒毒烟”出售,如“包戒烟断瘾白药粉”、“包戒洋烟断瘾散”等,实际是以毒代毒,变相贩毒,谋财害命,坑害百姓。
不少国人认识到西药业的重要及社会需求的迫切性,尤其一些华商注意到外商开设的药房营业日趋发达,所获利润丰厚,于是开始设立华商西药房。最早有广州旅美归侨罗开泰,1882年在广州怡和街(今仁济西路附近)设立泰安大药房,是由中国人自己开设的第一家西药房。其次是上海的顾松泉于1888年在上海开设的“中西大药房”。顾松泉是国人西药商业的积极倡导者。中西大药房的开设,打破了30多年来上海西药市场为外商独占的局面,为发展上海乃至中国的西药业起了先锋作用。此后,在上海陆续开设药房,如英商老德记药房的华人经理庄凌晨开设华英药房(1889),黄楚九开设中法药房,李厚桂等开设中英药房(1894)、黄荣华开设华美药房(1898)、夏粹芳等开设五洲药房(1911)。另外,广州也是华人开设西药房较早而集中的城市,如广安西药房(1890)、必得胜药房(1906)、仁寿药房、老威药房等。逐渐国人自办药房自沿海商埠向内地发展。
对几个重要城市的华商药房进行统计。上海从1888~1913开设的华商药房共29家,至1936达97家,至1945年底达266家,至1949达305家,广州从1882~1911开设的华商药房共25家,30年代初有66家,至1937达84家;武汉1912华商西药房有26家,1920有51家,1937达107家;北京1865~1931华人开设的西药房有63家,1937有130余家,1949年达200余家。华人开办西药房逐渐增加后,外商垄断西药市场的局面逐渐转为华商所控制。
二、华商药房发展
这时期的药房,一般是个人独资或数人合伙集资开设,经营范围以售卖进口西药及调配处方为主,药品大都从洋行直接批发而来。经营方式与品种完全效仿外商药房,除西药和成药外,还经营化工原料、化妆品、医疗器材等,这一时期的华商药房为了维持生存与外商药房进行激烈的竞争,为了获取利润,积累扩大资本,采取制售“本牌成药”的办法,所谓“本牌成药”或称“本牌产品”,即各药房以个自药房的名义生产的零售包装的药品,各药房制造的本牌成药,其处方大多系根据《英国药典》或《万国药方》,品种与外国药厂制造的相似,原料全部为进口,但由于是自制,所以成本低、利润高,以此与外商药房竞争,占领西药市场。由艰难的起步逐渐发展。
1912民国政府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西药商业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各国进口药品来源顿减,虽有日本药品乘虚而入,但市场西药供不应求,药价猛涨,西药行业获利丰盈,于是游资涌向西药业,各地开设新药房、西药行业迅速增加,上海一些大药房如五洲、中法等更纷纷至外埠开设分店或经销处。这一时期西药行业发展较快,到1936年,上海、天津、湖北、河南等14个省市已有大小西药房1300余家。
抗战以前,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历来从欧美进口药品为大宗。日本侵占了我国后,日军占领了我国各地海关,以后进口金额扶摇直上,至1942年上升为76%,基本上垄断了我国西药的进口,并且开设药房、药厂。抗战时期,由于医药市场交易日趋复杂,进口货源日益减少,药品供不应求,药价猛涨,西药变成了投机商品。由于客观的需要,许多西药行随之增设。西药行的大量增加,表面上似出现了一些繁荣景象,但其给西药市场和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与危害。实际上西药行的大量增加,是西药商业投机活动日趋严重的一个标志。
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商在我国西药市场的势力发生了变化。德商和日商在西药市场上的经济势力完全退出,美国控制了西药的进口,改变了以往多数国家竞争并以几个国家为主的局面。由于美国药的大量涌入,打乱了我国西药商业原有经营秩序,在恶性通货膨涨情况下,无论是中小型药房或药行,一般处境都较困难,根据各自的特点,利用一些客观条件,采取各种措施,甚至参与投机活动,或以进口原料和热销商品进行囤积和黑市交易,扩大营业和争取利润,以求勉强维持、发展,行业内互相竞争、倾轧,大户生意往往较兴隆,小户则岌岌可危。
这一时期另一特殊现象是药品走私活动猖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欧美各国研制成功不少特效新药,如青霉素、各种磺胺类药物等。国内对这些药物也有部分进口,然而当时由于政府对外汇限额配给紧缩,限制进口药品数量,所以市场上曾经短期脱销,发生“药荒”,促进了药品从海外向国内大批走私进口。

- 西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 西药减肥法《减肥新法与技巧》
- 西药是从中药提炼的,所以中、西医药是一样的对吗?《中医之钥》
- 西洋十宝散《外科全生集》
- 西药调剂科(室)的职责与人员设置《医院药学》
- 西洋人参《本草从新》
- 西药调剂室工作制度《医院药学》
- 西洋参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 西医的传入《中国医学通史》
- 西洋参《药性切用》
- 西医检查,中医治疗是否可行呢?《中医之钥》
- 西洋参《本草害利》
- 西医篇家庭常备药免除小病痛《中医之钥》
- 西洋参《本草害利》
- 西医起码受过七年的正规医学教育,而今日大众看病不相信中医,是因为中医没有水准对吗?《中医之钥》
- 西洋参《中医饮食营养学》
- 西岳莲华峰神传齿药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西洋参《药笼小品》
- 西岳真人灵飞散方《备急千金要方》
- 西施舌《药性切用》
- 西州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
- 西施舌《本草分经》
- 西州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
- 西施舌《本草从新》
- 吸《中医词典》
- 西杉木《药性切用》
- 吸 收《生理学》
- 西咪替丁(甲氰咪胍)《医院药学》
- 吸促《中医词典》
- 西汇胡《曹仁伯医案论》
- 吸毒易遭艾滋病《免疫与健康》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