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卫生现状
澳门医疗卫生属中上水平,预计男女平均寿命70岁,年平均死亡率3.81%,初生婴儿死亡率6%,接近达到先进国家的同类指标。出生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全澳每1000居民中有1.52个医生,2.03个护士,2.63张病床。1991年三大死亡原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
澳门政府的卫生政策,是以政府医院(仁伯爵综合医院,华人称为山顶医院)为核心,全澳设九间官办的卫生中心,形成以基层和医院卫生护理两体系相结合的医疗服务。近5年来,澳门政府每年拨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支,约占政府财政总开支的10%,1993年为6亿5千万澳门元(1澳门元约等0.97港元),还改建、扩建了仁伯爵综合医院和镜湖院,使之达到或相当于内地三级甲等医院的水平。
澳门的医院卫生护理,主要由仁伯爵综合医院和镜湖医院担负。
仁伯爵综合医院1993年初重建完成,可提供418张病床,33个专科门诊和拥有直升机停机坪设施的内外科急诊。该院工程师大部分向葡国招聘,同时拟各中国内地招聘专科医生,合作培训有关人才。院内还设立卫生事务中心,负责接受居民和病者对该院服务的咨询、投诉或提出意见,然后全部直接交由澳门卫生司长处理。
镜湖医院是澳门最受青睐的民间综合医院,仍由镜湖医院慈善会承办,现任慈善会主席为著名爱国人士马万祺先生。该院设病床521张,西医师109名,中医师1名(从事针灸),护士214名。按1991年统计,每日接等病人1244人次,门诊求诊人数占澳门医院卫生护理服务的69.40%,住院人数占54.49%,较仁伯爵医院为多。近年来政府不断增加对该院的资助,充实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技术,投资1千万澳门元成立心血管病中心,邀请内地专家来院协助指导,开展冠状动脉扩张术(PTCA)及溶栓疗法,先后救治数十名心肌梗塞患者,成功率达90%。
澳门民间的基层卫生护理服务,主要有与政府签署了部分合作协议的五人医疗所和同善堂等,还有近300家私立诊所,全澳民间领牌的合法医生400多人。1984年开始,澳门形成了卫生中心免费医疗保健网,工人医疗所和同善堂每天赠医施药达500人次。各种传染病患者可在政府指定的部门得到免费医疗,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事业成效显著。私家医生转变为辅助性质,补充工余时间服务。他们的主要应诊对象是经济状况略宽裕的居民,对服务质量较为注意,收取费用也相应稍高。
澳门卫生司于1982年宣布澳门消灭了天花、鼠疫等6种传染病。1992年开始对高风险行业的外地劳工强制性进行艾滋病检验,以控制艾滋病在本地区蔓延。

- 医疗卫生现状《中国医学通史》
- 医疗器械《预防医学》
- 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医院药学》
- 医疗急救现代化《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 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制度《医院药学》
- 医疗机构的药剂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释义
- 医林《中医名词词典》
- 医疗机构的药剂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 医林《中医词典》
- 医疗保险制度《中国医学通史》
- 医林改错脏腑记叙《医林改错》
- 医理真传卷二《医理真传》
- 医论《中医名词词典》
- 医劳历例《慎柔五书》
- 医论《寿世保元》
- 医竘《中医词典》
- 医门八法《医学心悟》
- 医经录要《金针秘传》
- 医门经论《医学真传》
- 医经补正《医医小草》
- 医痊郎《中医词典》
- 医经(一)《中国医籍考》
- 医生在临床康复工程服务工作中的任务《康复医学》
- 医经(五)《中国医籍考》
- 医师《中医词典》
- 医经(四)《中国医籍考》
- 医史文献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 医经(三)《中国医籍考》
- 医事《中医词典》
- 医经(七)《中国医籍考》
- 医事制度《中国医学通史》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