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药概况
香港中医,除部份来自国内移居外,主要经由本地培训。
战后最先开办的中医学校,是谭宝钧主办的“香港中国国医学院”,该院创立于1947年秋,办至今已有48年。另一家由范兆津主办的“香港菁华中医学院”,创立于1953年,校址原设轩尼诗道539号2楼,1961年夏迁到湾仔马师道国民大厦4楼3号上课。1985年秋更在铜锣湾英皇道2号鸿安大反3楼B座自置校舍,该院也有43年历史。上述两家中医学院都是历史最悠久,但均未获港英政府的承认和资助,几十年来一直走着崎岖的道路,进展艰难,但却为培育中医新一代作出积极的贡献。
五十年代初期在香港开办的中医学院,还有王道中医学院(院长陈济民)、现代中医药学院(院长陈居霖)、复旦中医学院(院长谢礼卿)、汉兴中医学院(院长方德华)、中国新医药研究院(院长张公让)、香港中医学院(院长梁翰芝)、侨港中医学院(院长徐汉屏)、岭南国医学院(院长马丽江)、东方中医学院(院长罗世民)、岭南伤科研究院(院长梁永亨)、健民国医学院(院长潘茂容)等等。
一般来说,大部分的中医学校都以教授中医学课程为主,小部分专门讲授针灸学、生草药学、推拿、跌打骨伤科等;此外还不少数学校开办中医进修班,供已有中医学基础训练的人士进修(包括曾在中医学校本科班毕业及现业中医)。根据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中心毕培议博士八十年代的调查报告指出,近四十多年来先后在港开办或挂名的中医学校和研究院大约有50家,而专以针灸为主的学校则至少也有16家。
香港的中药研究,主要在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中心进行。香港中文中大学中药研究中心成立于1975年,初时定名为中药研究组,到1979年提升为中心。在组织上隶属于理工研究所,参加工作人员包括理学院、医学院以及其他专门人材。中心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及研究员25人,由研究员组成协作委员会,推动科际合作研究计划。1984年中药研究实验大楼正式启用,内设有化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药理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及实验动物观察室等,都是由专责人员管理。
中药研究中心基本经费来自中文大学,但研究材料和设备方面经费,大部来自国际机构和社会人士的捐助。国际机构的捐助,有以该中心的研究工作为对象,亦有特别支持某一项计划的。例如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即曾资助“女性避孕药研究”、“男性避孕药研究”。此外国际科学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及IBM公司等国际机构,亦有捐款支持该中心的特定研究项目。
除国际机构外,香港各界人士历年来的捐助,数额亦很大。从1978年至1982年间收到的“研究基金”捐款,总数达530万元。截至1983年止,还有直接捐募的研究捐款,亦达480万元。这是初期捐款概况,其后续有增长。
避孕药研究由1976年开始,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中心即进行避孕药研究,作为国际协作项目之一,并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研究目的在于由中国传统草药中提炼不含类固醇的抗着床药物,以及男性用的避孕药。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中心在进行葫芦科研究过程中,又发现4种新引产蛋白质。此类蛋白质经深入研究,更进一步发现有抑制多种癌细胞生长的效用,而且又证明能有效及选择性地杀伤爱滋病毒感染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目前天花粉蛋白已获美国FDA批准,进行临床试验工作。
毒性中药研究香港自开埠至今,中药一直广为市民采用,但港英政府百多年来对中医药一直推行歧视政策,未有任何监管,亦从未加以扶植,以致中草药及中成药的品质管理不堪理想。及至1989年以后,屡有误服中药中毒及死亡事件发生,港英政府才作全面检讨。行政局于1994年11月接纳《中医药工作小组报告书》的建议,认为港府应及早建立制度,推广及监管中医药业。因应此发展,中药研究中心遂提出设立“中药及健康食品成分化学质量控制实验室”,寻求解决中药质量管理方面长久以来存在的难题。此计划不但可以协助中药业发展,保障市民健康,也可帮助政府建立监管制度。中药研究中心对毒性中药进行深入研究,其包括品种鉴定、炮制技术的品质控制、毒性成分测定和毒理研究。并与南京药科大学合作编写《香港常用有毒中药图鉴》。最近又获裘槎基金会赞助,开展研究成立“中国食品及中药毒性和副作用电脑数据库”。这些工作对保障市民服用中药的安全,将有帮助。
除了基础研究、专题研究之外,还有中医文献研究、医疗社会学方面的研究等等计划正在进行中。应该特别记述的是1985~1992年所进行的《心血管药物与镇静剂》研究计划。这项计划的经费由香港赛马会捐助,内容包括镇静剂研究、心血管药物研究两大部分。研究计划在1985年提出,1992年3月完成。
中药研究中心的最新计划是,连结国内中医药电脑资料库,以及统一两岸三地中医药电脑库的主题词及关键词。该中心的正副主任毕培曦、简永基于1995年4月出席北京一个中药会议时,已争取得大陆及台湾代表对统一中医药主题词建议的支持。此项计划意义重大,除裨益中、港、台三地中医药发展外,更会影响日、韩、欧、美等地的中医药研究。
该中心又鼓励整体合作,有目标地开发新药、包括中成药及健康食品,参与这方面研究的同人更多。另外中心在1995年年中开办了“针灸”和“毒性中药”等短期课程,专为校内及其他大专院校的学生而设。

- 中医药概况《中国医学通史》
- 中医药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 中医药概况《中国医学通史》
-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
- 中医药是否可以减肥呢?《中医之钥》
-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中医养生学》
- 中医药书籍的出版《中国医学通史》
-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学》
- 中医药学的文明史《中国医学通史》
-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学》
- 中医药学术团体的建立《中国医学通史》
-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中医养生学》
- 中医药研究中开展动物实验的意义《实验动物科学》
-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中医养生学》
- 中医药研究中开展动物实验应注射的问题《实验动物科学》
- 中医眼科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中医眼科学》
- 中医药诊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近况《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中医眼科学发展简史《中医眼科学》
-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中医学理——阴阳五行《中医之钥》
- 中医饮食保健《趣味中医》
-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基本观点《中医饮食营养学》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有许多秘方、偏方,为什么中医都这么自私,秘而不宣,不肯公开,以供大众治疗之用?《中医之钥》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与西医的差异《中医之钥》
-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语言异常辨病《常见病自测》
- 中医先兆证特点《中医疾病预测》
- 中医院校简介《中国医学通史》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