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涪翁与程高、郭玉
郭玉(公元1~2世纪),东汉广汉郡(今四川新都县,一说广汉县)人,是汉和帝时最负盛名的医学家。
郭玉的师祖是一位隐士医学家,即四川涪水附近以钓鱼为生的一老翁,世人不知其姓名,所以称为“涪翁”。史志记载:“涪翁避王莽乱隐居于涪,以渔钓老,工医,亡姓氏。”(《直隶绵州志隐逸》卷41),涪翁“所居处为渔父村”,“在涪城东四里”(《三台县志·方使》卷9),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而效,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弟子程高寻求积年,翁乃授之。”(《后汉书·方伎列传》),绵州人民为了纪念他。将涪翁列入南山十贤堂,又有“涪翁山石刻”、“汉·涪翁像碑”等胜迹。
郭玉的医术、医德和对针灸与诊法的贡献,为朝野所叹服。他死在官任上。
程高也是位隐士医家。广汉(今遂宁县东北,或今射洪县)人。郭玉年少时拜程高为师,“学方诊六征之技,阴阳不测之术。”在汉和帝时(公元89~105年)为太医丞,治病多有效应,皇帝感到奇异,为试验郭玉诊脉技术,使一手腕肌肤似女人的男子,与女子杂处帷帐中,令郭玉各诊一手,问郭玉此人所患何病,郭玉诊脉与望形色相兼,诊出其中有故,说:“左阴右阳,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皇帝为之赞叹不已,郭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诊病“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但在为贵人治病时,往往疗效不很满意。皇帝派一个贵人患者,换上贫寒人的衣服,并变换居处,请郭玉诊疗、郭玉一针而愈。皇帝诏问郭玉,郭玉回答说:“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碍言也”。反映了他在诊治疾病时全神贯注,为病人负责的精神。郭玉对答中分析了为贵人诊病的难处,他说:“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慑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郭玉以上论述正确估计了存在于东汉王公贵族的生活和思想行为对疾病诊治的不良影响;同时也科学地揭示了医生诊治不同社会地位的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障碍。他是继扁鹊之后又一个对医疗社会与心理有研究的医家。

- 涪翁与程高、郭玉《中国医学通史》
- 涪翁《中医词典》
- 辐射防护剂的作用原理《核、化学武器损伤》
- 匐行疹《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辐射监测《核、化学武器损伤》
- 匐行性角膜溃疡《眼科学》
- 辐射热强度测定《预防医学》
- 匐行性角膜溃疡《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核、化学武器损伤》
- 符咒《松峰说疫》
- 粰疮《中医词典》
- 符号秩和检验临界值表《预防医学》
- 福岛慎独轩《先哲医话》
- 符号秩和检验(Wilcoxon法)《预防医学》
- 福方伯哮嗽《程杏轩医案》
- 符号检验《预防医学》
- 福井枫亭《先哲医话》
- 符号检验《医学统计学》
- 福神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浮肿症《女科秘要》
- 福医治病《卫生宝鉴》
- 浮肿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 抚法《中医词典》
- 浮肿证治《医宗金鉴》
- 抚海《中医词典》
- 浮肿者治其经《中医词典》
- 抚摩诀《养生秘旨》
- 浮肿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抚芎《本经逢原》
- 浮肿论《妇科秘书》
- 抚芎《得配本草》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