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儿科

《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一、婴幼儿调护与疾病治疗

关于断脐,在古代医家认识到断脐不洁易致危害,因而主张烧断、烙脐、铁器水煮等基础上,近代医家多提倡新法接生,用消毒利剪断脐,不可过长过短,覆以纱布药棉。如吴克潜并主用枯矾末、松花等掺脐上包裹,中西结合,十分妥贴。对脐风原因,吴氏认识到是因断脐不慎,水湿寒气入侵;或手术不洁,包扎不慎,微生物侵入。治法推崇灯火(火焦)法,认为其原理“全在藉其暖气以温通杀菌”,颇为适用。

此外,张振鋆编撰的《鬻婴提要说》(1889年)是论小儿调护的专著。

二、痧痘

痧痘即麻疹天花,或作痘疹,对人体尤其是小儿危害甚大,自古有“走马看伤寒,回头看痘疹”之说,形容其瞬息万变。中医对这两种急性传染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代尤其达到顶蜂。其观察之细致,经验之老到,洵属千余年乃至数千年功力的积聚,也是中医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对此二病,近代除儿科著作中多有论述外,一般综合性医书也每涉及,此外,仅这方面的专著即有120余种,多数是痘疹合论,也有部分是专论痘疮或专论麻疹的;可见医家对此之重视。

麻疹

又称痧疹,或名瘄子。关于本病的专著,有安徽太平沈望桥撰述的《经验麻科》,江苏扬州叶霖撰写的《痧疹辑要》等。沈望桥精儿科,对麻疹尤为擅长。此书内容丰富,虽然在理论上发挥不多,但经验确切,是一本临床心得之作,如他将治疗药物分别为升降两种趋势,“麻疹未出,升发为先”,“凡治瘄之法,三日宜升,四日宜降,倘误降者,则不治也”,具一定指导意义。叶氏《痧症辑要》以“痧疹”为名,为记述小儿麻疹的专著,但不少地方亦每痘疹并论,且引进西医新知。这一时期对麻疹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钱今阳对麻疹的病因作了分析。古人有将其分为胎毒蕴于肺脾,外感引发;肺胃蕴热外发;天行时毒等三种。钱氏在肯定本病均属热性传染病的同时,认为第一种为正痧;第二种为风疹,有别于麻疹;第三种属疫痧,当指麻疹中发热较重,传染较烈的一种类型。并将麻疹与伤寒、感冒、天痘、水痘猩红热等病分别作了鉴别比较。吴克潜认为麻疹与痘疹的区别在于“痧疹之伏毒较浅,痘疹之伏毒深藏骨髓而发动于肾”,“痧喜清凉、痘喜温暖”在辨证论治方面,钱今阳结合中西医认识,将本病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痧期、衰退期、恢复期五期。对麻疹全病程中症状之描述,机理之阐发,治则方药之运用,险逆并症之处置等一气贯通,融合无间。秦伯未则将此病分瘄前、瘄潮、瘄后三期,每期症治后附以总结性的“杂论”,为前人理论与经验的积淀。观察细致,应变多方,均反映了此期临床的新水平。恽铁樵《保赤新书》(1936年)主要叙述痧疹与惊风二病。他认为痧子病状初期以咳嗽、发热、心里难受为主要症状。其逆证有三:一为气急鼻扇,是气管、支气管等呼吸系统的炎症,治疗当驱逐风寒。二为高热无汗,鼻旁口唇发青,手足冷。为表闭,正气不能胜邪,病毒内攻。三为热毒内陷,大便泄泻。此时当区分寒热予以不同治疗。恽氏因子女夭折而发愤学医,他在研究儿科疾病时有很多切身体会,所论也较通俗易懂,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偶有以偏概全之处。

预防麻疹方面,在传统的解胎毒等方法外,叶霖提倡用《泰西方鉴》介绍的种疹法。即用患者血液涕沼蘸棉插鼻,或贴于皮肤;或以患者贴身衣物遍摩种者之身。谓可将命门伏毒由脏腑而引出肌肉,达到预防目的。其法实际是从中国人痘术脱胎而来。

关于痘疮即天花的病因学,吴克潜不废旧说,仍主以膝毒与时行结合。“考痘证之原,由于先天,盖当成胎之时,父母欲火之遗毒蕴藏于胎儿骨髓深处,触于岁时流行之毒,即感之而外发”。故母体胎教很重要,遵守与否可减轻或如重痘症发作时的病情。

钱今阳一方面吸取西医知识,认为天花病因为一种病原体,并将天花传播途径归于空气、接触、胎盘血行;另一方面从中医传统认识出发,主张以先天病毒(胎毒)为主因,而以感风感寒为诱因。

此期关于痘证的诊治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高水平。秦伯未(1901~1970)《幼科学讲》将痘疮发热期、放点期、起胀期、灌浆期、结痂期、对本病的进程、症状、治疗、救逆等作了规律性探索。吴克潜认识到痘证证情凶险,变化多端,治痘应根据不同时期,随机应变。并指出治痘有常有变,不可执一而论。总之不论痘证证情如何复杂曲折,变化如何迅捷多端,中医都有成法可依,为人类疾病治疗积累了宝贵财富。中医不但发明了人接种痘术,而且在牛痘的宣传普及、传播推广方面也作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撰书介绍、理论研究、设局传种以及亲自施种等。总之,引毒外出,是这一时期医家对种痘以及牛痘机理的普遍认识。此外,对选苗、蓄苗、适种时间、种后调摄以及顾及余毒等方面,都通过亲身实践,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儿科特色医著

何廉臣《小儿诊法要义》是小儿病诊断学的专著。此书内容广博,立论精要,对小儿疾病无论是临床诊断,还是理论研究,都具较高指导意义。

杨鹤龄《儿科经验述要》

杨鹤龄(1875~1954),广东省大埔县人。其父杨继香业医,任职广东省城各善堂及育婴堂官医生。鹤龄自幼研读医书,17岁考取医官,并于1907年其父殁后接任广州东山育婴堂内儿科医生职。民国后自设诊所。日诊幼儿二三百人,晚年整理临床心得,写成《儿科经验述要》(1949年)一书。

其书继承程康圃儿科八证说,并有所补充和发挥,共列证十八。辨证方面以精确为要,注重实效。如咳嗽一证,指出风热咳嗽与燥火咳嗽最为常见,治则强调理热痰在肺,理寒痰食痰在胃。在儿科证治中专辟小儿湿温一类,既考虑湿温特点,主张初起以渗湿清热为主,又顾及小儿肝常有余,热邪容易引动肝风,而主加入平肝退热之品。

在具体治法方面,擅用封脐法、灯火疗法等外治法,善用素馨花、南豆花、白莲花腊梅花诸花药,取其芳香轻透,协同诸药使邪从内达外,又无苦寒攻伐之弊。还常用广东土药如禾秧芽、苦瓜干、野芋头蔗鸡(甘蔗节生出的嫩芽)、咸竹蜂象牙丝等,既符合地方特点,又有简便廉验的效果。

杨氏在育婴堂任职六年,其间留医病婴多属危笃重证,对于婴儿病期各种表现和药效有深切体认,如有急症,即行施治,等于在医院抢救患儿。他重视医案总结,虽存案不多,但弥足珍贵,其实近代大量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件都是由中医承担的。杨氏在这方面的经验,反映了中医抢救治疗危笃重证的成就。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医学通史》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1. 儿科《中国医学通史》
  2. 儿科《中国医学通史》
  3. 儿科《中国医学通史》
  4. 儿科《中国医学通史》
  5. 儿科《中国医学通史》
  6. 儿科《中国医学通史》
  7. 儿科《石室秘录》
  8. 儿科《中国医学通史》
  9. 儿科《文堂集验方》
  10. 儿科《中国医学通史》
  11. 儿科鼻病《冯氏锦囊秘录》
  12. 儿发疏薄《中医词典》
  13. 儿科病理特点《中医儿科学》
  14. 儿发干枯《中医词典》
  15. 儿科病历《病历书写规范》
  16. 儿发成穗《中医词典》
  17. 儿科病因特点《中医儿科学》
  18. 儿发不生《急救广生集》
  19. 儿科齿病《冯氏锦囊秘录》
  20. 儿发不生《中医词典》
  21. 儿科唇口病《冯氏锦囊秘录》
  22. 儿疮《奇效简便良方》
  23. 儿科盗汗自汗《冯氏锦囊秘录》
  24. 儿初生将息法二首《外台秘要》
  25. 儿科耳病《冯氏锦囊秘录》
  26. 儿初生(初诞法详小儿门)《景岳全书》
  27. 儿科风药禁《温病条辨》
  28. 儿初生(初诞法,详小儿门)《妇人规》
  29. 儿科喉病《冯氏锦囊秘录》
  30. 儿初生《卫生易简方》
  31. 儿科疾病的情绪因素《医学心理学》

《中国医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