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医学
这一时期塔里木盆地周围绿洲又增加了新的居民成分。匈奴、鲜卑、羌族、汉族及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粟特人等都有迁入。公元五世纪初,焉耆一带曾被柔然人统治,公元552年,突厥军队击败柔然,建突厥汗国,天山南北皆在其统治之下。
晋·崔豹《古今注》记乌孙国有一种青田核,“得碧水则有酒味,出如醇美好酒……饮之尽随更注水,随尽随盛,不可久置,久置则苦不可饮。曰青田酒。”一位中原汉人得到过的两枚“青田核”。乌孙墓出土有陶制扁平茧形壶,装酒、水或奶,甚便于携带。此壶形制与陕西关中战国墓出土所见相仿。《魏书》记“悦般因在乌孙北……其先匈奴北单于之部落也……其人清洁朝俗,日三澡漱,然后饮食。国南界有大山,山傍石皆燋熔流地数千里乃凝坚,人取以为药,即石流黄也。
葡陶及葡陶酒亦殊著名。曹丕云其“味长汁多,除烦消渴。又酿以为酒,甘于曲蘖善醉而易醒,”(诏令)尼雅出土卢文续记用阴干葡陶代替经蜜做丸,至今沿用,“琐琐葡萄”即南方所称“番葡萄”,阴干后入药,解表透疹,利尿解毒,可治小儿麻疹、热淋涩痛、胎动不安等。甜瓜(哈密瓜)亦入药,《本草纲目》谓其“止渴除烦热,利小便,通三焦闭壅气,治口鼻疮。”籽、蒂亦入药。民间认为长吃甜瓜可长寿。
高昌王朝墓葬出土物有铜网眼罩、踢鞠球书、树叶锦丑衣(月经带)文书记述、牙签、耳勺等个人卫生用具。城中有陶质下水道及良好给水系统、护城河。文书中包括货屋人“不得病死”,痈创病人不得参与祭祀,以及病情报告、医治不安致死之调查等,可见医事制度一斑。户口账中记有“2人,医学生”,推测有医学馆之设立。
吐鲁番受中原文化影响甚大。除四书五经教授,“风俗、婚姻、丧葬与华夏小异而大同。”(《梁书·诸夷传》)所出土医药文书,有《唐人选方第二种》、《车草经集注》、《耆婆五脏论》、《诸医方髓》、《七名氏禁方第一仲》、《针灸节抄》、《牛病重药方》、《萎蕤丸服药方》(并药丸实物一枚)、《刘湄子鬼遗方》、《怀男怀女法》等多种残卷,今藏于德国、日本及新疆博物馆。特别是日本人掠去药价文书16种,记载了药物互市情况,中原药物及西方贩卖之香药,石蜜等均在此交易。一份文书记售香药2983斤,硇砂925斤,合瑜右、郁金根、石蜜等共4190斤,数量甚大。
公元前二世纪,佛教首先传入于阗,印度医药亦影响到新疆。印度医书有被译为于阗语,称《于阗语医学文献》,为斯文赫定、斯坦因掠去。唐天宝年间(八世纪)出现了一位名医赞巴希拉哈(生年不详),应藏王之邀入吐蕃,将印度医学和本地经验带到西藏。
1890年,Bowen氏在龟兹佛教塔发现七部古梵文著作,时代在公元前350年左右,包括医书三部。第一部论大蒜用途:长食可长寿;第二部名《精髓》(Naranitaka),记妙闻氏等古医家及处方;第三部为药物方剂。由此推测,当时涌入新疆之印度医书必不少。据《隋书·经籍志》所载录之《西域诸仙所集要方》、《西域婆罗仙人方》、《西域名医所集要方》等,可能是经新疆(西域)、医师所手辑、转译之医方,传于中土。

- 维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维素素C和P《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维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维生素缺乏症《眼科学》
- 伪病名论《温病条辨》
- 维生素缺乏与贫血《临床营养学》
- 伪盲检查法《眼科学》
- 维生素缺乏《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伪药必辨《轩岐救正论》
- 维生素和矿物质《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苇茎《得配本草》
- 维生素K缺乏症《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苇茎《药征续编》
- 维生素K缺乏症《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苇茎、芦根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 维生素K缺乏症《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苇茎汤方《备急千金要方》
- 维生素K《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苇叶《汤液本草》
- 维生素K《药理学》
- 苇叶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维生素K《医院药学》
- 尾□骨《医宗金鉴》
- 维生素K《临床营养学》
- 尾椿《中医词典》
- 维生素E缺乏症《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尾翠《中医词典》
- 维生素E缺乏症《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尾骶《中医词典》
- 维生素E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
- 尾骶骨《中医词典》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