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

《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方剂学的成就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贡献之一。汉代是方剂学大发展的时期,《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有经方11家,274卷,但魏晋以后已亡佚。东汉末年成书的《伤寒杂病论》,必然对秦汉以来医家遗方及同时各家的方剂进行了广泛择取。它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辩证为准则,灵活地运用于外感伤寒与内伤杂病的治疗中。

据统计,《伤寒论》收载方剂113首(其中禹余粮丸有名无方,故实为112首),《金匮要略》收载方剂262首,除去二书重复者,实得269首。《伤寒论》中的方剂可分为十二类,如桂枝汤类19方,麻黄汤类6方,葛根汤类3方,柴胡汤类6方,栀子汤类7方,承气汤类12方,泻心汤类11方,白虎汤类3方,五苓散类4方,四逆汤类11方,理中汤类9方,杂类22方。《金匮要略》中方剂较《伤寒论》更为丰富,如其分痰饮为四种: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分析其病机,辨别其寒热:选用方剂达16种,涉及药物30种。

从对《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分析来看,该书对方剂的配伍关系和加减变化,已相当严格,达到很高的水平,用于治疗伤寒病太阳经表实证的麻黄汤,药只四味,但配伍法度严谨,选药精审恰当,再者,注意依据不同情况而加减变化,如用于治疗中风表虚证的桂枝汤,由它加减变化而成的方剂达19种。方剂的加减变化也极有法度,体现了有常有变的遣方用药原则。

在方证结合方面,《伤寒杂病论》充分体现了因证立法、以法系方、据方用药的准则。如“以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痰饮为饮邪留于心下,阻碍虚阳所致,方中用茯苓健脾淡渗,桂枝温阳化气,白术运脾燥湿,甘草调和脾胃,共奏健脾渗湿、温化痰饮之效,而所依之法,则在于“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理法方药,契合得当。

在剂型方面,《伤寒杂病论》在记述的剂型远远超过了前代各类医书的记载,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软膏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等。针对不同病情采用适当的剂型,有助于疗效的提高。

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大多切合临证,疗效可靠,如白虎汤治暑温、茵陈蒿汤黄疸白头翁汤痢疾等等,一直为后世医家所袭用,并尊为“经方”。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医学通史》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1. 《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中国医学通史》
  2. 《伤寒杂病论》《中国医学通史》
  3. 《伤寒杂病论义疏》《中医词典》
  4. 《伤寒医诀串解》《中医词典》
  5. 《伤寒杂病论义疏》《中医词典》
  6. 《伤寒医诀串解》《中医词典》
  7. 《伤寒摘锦》《中医词典》
  8. 《伤寒医鉴》《中医词典》
  9. 《伤寒摘锦》《中医词典》
  10. 《伤寒医鉴》《中医词典》
  11. 《伤寒真方歌括》《中医词典》
  12. 《伤寒寻源》《中医词典》
  13. 《伤寒真方歌括》《中医词典》
  14. 《伤寒寻源》《中医词典》
  15. 《伤寒直格》《中医词典》
  16. 《伤寒悬解》《中医词典》
  17. 《伤寒直格》《中医词典》
  18. 《伤寒悬解》《中医词典》
  19. 《伤寒直格》《温病正宗》
  20. 《伤寒绪论》《温病正宗》
  21. 《伤寒指掌》《中医词典》
  22. 《伤寒心要》《中医词典》
  23. 《伤寒指掌》《中医词典》
  24. 《伤寒心要》《中医词典》
  25. 《伤寒准绳》《中医词典》
  26. 《伤寒心镜》《中医词典》
  27. 《伤寒准绳》《中医词典》
  28. 《伤寒心镜》《中医词典》
  29. 《伤寒总病论》《中医词典》
  30. 《伤寒心法要诀》《中医词典》
  31. 《伤寒总病论》《中医词典》

《中国医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