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皮肤病和性病学

《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一、西方皮肤性病学的传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籍传教士医生,先后在广州、上海、厦门、宁波等城市开设诊所或医院,当时除了外科、眼科手术外,没有严格的分科,医生兼治皮肤病。在西方传教医生中,对我国皮肤性病有着启蒙作用者为嘉约翰,他于1874年和1875年在广州分别出版了《皮肤病新篇》(Manualof cutaneous Disease,即皮肤病手册)和《花柳指迷》(Treatise onSyphilis)。

在我国近代,皮肤病和性病发病率相当高。1886年,聂会东诊所的年报表中,皮肤病仅次于胃肠病,占病人数的第2位;1886年Park估计当时中国可能有15万麻风病人。1887年杭州传教士医生Main报告全年门诊10277人中皮肤病患者1213人,认为皮肤病多与卫生习惯不良有关。1915年北京对4000个家庭进行的生命统计中,梅毒占9%,皮肤病占%。1917年上海哈佛医学院对1913~1914年中国医院性病发病情况统计,2760例皮肤病患者中梅毒582例(约占21%)、淋病386例(约占14%)。

20世纪初,各医学院校,先后成立了皮肤花柳科(棣属于大内科系统或属于皮肤泌尿器科),一些著名的学校;除了延聘国外皮肤科专家来华讲学外,还选派医师到欧美及日本留学,为我国培养出第一批皮肤性病学者,如陈鸿康、张乐一、蹇先器、胡传揆、穆瑞五、赖斗岩、林子杨、宁誉、于光元、尤家骏、杨国亮等。

二、我国近代皮肤性病学的发展

针对20世纪初我国特有的重大和迫切的医药卫生问题是如何防治传染性疾病,具体到皮肤性病学方面,当务之急是如何控制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性病、麻风及真菌性皮肤病等慢性传染性疾病的问题,我国皮肤性病学的开拓者及莫基人们在这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性病方面

1918年王吉民著“中国梅毒之起源”及“中国淋病的起源”,探讨了我国性病的历史。1923年,广州市群众共5000人举行大游行,向社会呼吁,要求废除娼妓制度,取消妓女许可证。伍连德在1926年北京中华医学会上,报告了“中国的性病问题”,他搜集了8省城市及香港、台湾的资料,发现50.60%的成人受过性病感染。职业分布以士兵、警察最多,达35%以上。其次为商人占31%。伍连德强调要早治疗,并采取预防措施。l929年,协和医学院眼科毕华德在上海中华医学会年会上宣读的论文“中国人的梅毒性眼病”中提到过去7年中病人23713例中梅毒性眼病患者380例(血清瓦氏反应阳性)占1.6%。1934年上海雷氏德研究所写的包括华北、华南长江流域共25个医院28个单位合作的论文“中国疾病发病率分析”,皮肤病占各种疾病发病率的第4位。1941年胡传揆、刘永、陈国桢等从死后32小时的梅毒性心血管病患者的主动脉中分离出有毒性的梅毒苍白密螺旋体。1944年,胡传揆在“中国神经梅毒的调查研究”一文中,将神经梅毒分为:1、无症状型;2、脑膜炎型;3、脑膜血管型;4、脑血管型;5、实质型。

近代药物学专家、制药化学的先驱者之一杨树勋,在1935年初研制出国产“新惜花散”(即914),于1938年8月由信谊药厂公开发行,成为当时治疗性病的重要药物之一。1947年杨国亮、张吕绍合著“花柳病化学治疗学”,较全面地介绍了各种性病的治疗。

麻风病方面

1892年国际麻风协会在美国麻风协会的资助下,在杭州设立了麻风病院,开始收治麻风病人。以后在广州、山东省也开设了麻风病院,继之任福建设立了7所麻风康复中心。1915年、刁信德在上海虹口同仁医院创立麻风科。当时治疗麻风特效药为大枫子籽(chaulmoograseed)。1917年博医会报介绍治疗麻风的药方包括大枫子油,雷锁辛及樟脑.每周肌肉注射1次,1921年Peter在北京麻风会议上宣读“大枫子油乙酯的新药源”,并号召中国全体医生应熟习认识麻风,此会结束后又与协和医学院联合召开会议,由HerryFowler讲了麻风的最新治疗法及供给大枫子油乙酯的问题。

1926年,上海邝富灼、李元信,石美玉及刁信德等组织“中华麻风救济会”,设立虹口皮肤病诊疗所。1926年1月。正成立中国麻风协会,出版麻风季刊,为协会的机关刊物,1930年中国麻风协会会址设在上海,在香港、福州、厦门、南昌有分支机构。同年,中华麻风救济会在上海雷氏德德研究所召开了第一次中国麻风会议,伍连德任主席,报告了“中国麻风的现状”。罗爱思任中国麻风协会的医学顾问,MaxwellJL.任名誉顾问。会议讨论了麻风法律的厘订、麻风医院的建立、扩大宣传等事项,并讨论了麻风的防治及早期诊断治疗问题,估计当时中国有麻风病人100万人。该会曾邀请朝鲜、菲律宾等国家的知名麻风专家参加。1948年山东齐鲁大学医院皮肤花柳科尤家骏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了在古巴哈瓦那召开的第5届世界麻风会议,参加讨论制定了麻风分类标准。

其它皮肤病

真菌(霉菌)病,如头癣足癣也是当时发病率很高的一类疾病。1949年杨国亮发表了“霉菌病”专题论文绍了浅部霉菌病,重点介绍了头癣的检查和治疗,他还提到深部霉菌病较谈部霉病危害性大,如白色念珠菌可侵犯脑膜,引起脑膜炎,浅层念珠菌可引起多种形式的皮肤粘膜损害,还分别介绍了深部霉菌病如放线菌病肺念珠菌病、着色霉菌病、孢子丝菌病、隐球菌性脑膜炎、鼻孢子菌病及组织胞浆菌病等。

我国学名对维生素缺乏类疾病也进行了较有成效的研究。1931年协和医学院皮肤花柳科傅瑞士和胡传授的论文“维生素甲缺乏的皮肤症状”,在第八届国际皮肤科学会大会上宣读,受到国际上皮肤科专家们的瞩目,编入大会论文汇编,同时发表在《内科学通报》(ARCHINTERNALMEDICINE)上,该项科研成果已被国外皮肤科教科出所引用。1936年傅瑞士及胡传揆的论文“维生素甲缺乏引起的皮肤损害的类型及分布”刊载在美国皮肤病和梅毒杂志上。1938年中华医学杂志刊了“中国儿童疾病发病率调查”,参加调查的全国六大医院从南到北有广州医院、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沈阳医学院,共统计分析了41471例患儿,其中皮肤病1985例占4,79%,病种依次为脓肿湿疹疖肿、环癣、荨麻疹、痱子疥疮、虫咬症、烫伤疱疹、皮肤结核、天疱疮。1941年上海雷氏德医学研究所生理科候详川报告了“维生素B2缺乏所致的唇炎及脂溢性皮炎”,难民营儿童186例中发病率达44%。

皮肤性病学领域,我国的一些著名的医学家们的论文报告,有不少是世界水平的科学贡献,如胡传揆、李洪迥等对花柳病梅毒螺旋体的研究、胡传揆对维生素甲缺乏的皮肤症状的研究,为我国皮肤性病学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医学通史》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1. 皮肤病和性病学《中国医学通史》
  2. 皮肤病毒感染《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3.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中医外科学》
  4. 皮肤病的治疗及预防《皮肤性病学》
  5. 皮肤病理组织的基本变化《皮肤性病学》
  6. 皮肤病的症状及诊断《皮肤性病学》
  7. 皮肤病外用药物《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8. 皮肤病的免疫学基础《皮肤性病学》
  9. 皮肤病学《中国医学通史》
  10. 皮肤癌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11. 皮肤不仁《中医词典》
  12. 皮肤癌《自我调养巧治病》
  13. 皮肤串痛《医门补要》
  14. 皮肤癌《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15. 皮肤的保存《外科学总论》
  16. 皮肤癌《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7. 皮肤的生理《皮肤性病学》
  18. 皮肤癌《临床激光治疗学》
  19. 皮肤的再生《组织学与胚胎学》
  20. 皮肤β射线损伤的特点《核、化学武器损伤》
  21. 皮肤否肿《中医词典》
  22. 皮肤、粘膜的屏障功能《儿科学》
  23. 皮肤感觉异常辨病《常见病自测》
  24. 皮肤《妇产科学》
  25. 皮肤感受《生理学》
  26. 皮肤《骨科学》
  27. 皮肤干燥《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8. 皮肤《组织学与胚胎学》
  29. 皮肤光敏反应《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30. 皮肤《人体解剖学》
  31. 皮肤和筋膜《人体解剖学》

《中国医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