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医书籍的出版
我国近代西医学书刊的出版和医药学术团体的建立,是中西医学文化交流的产物,反映了近代西医学在我国发展的轨迹。我国出版的近代西医学书籍,最初以来华外国传教医师的译述为主。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我国赴日留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近代西医药学书籍的翻译和编著。20世纪初期,近代医药学在我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医药学术团体和期刊相继产生,促进了我国近代医学的发展。
汉文译述的近代西方医学书籍,一般认为始自19世纪初叶。英国医生皮尔逊(PearsonA.)将所著《种痘奇法》一书由斯坦顿(StanntonGT.)译成中文,于1815年出版。皮氏的学生邱(浩川)将该书加以诠释改名为《引痘略》,于1817年印行,这是流行我国最早的西医痘症专著译述。这时译述的书籍很少,也没有系统,19世纪50年代,合信与嘉约翰来华后相继开创了较有系统的译述近代西医学书籍的先河。
合信在与中国助手协作下,他所译的书籍计有:《全体新论》1851年在广州出版。该书给中国人对人体及生理一个全新的认识,出版后中国知识界震动很大,几年间再版多次。《西医略论》1857年在上海出版,该书是第一部介绍到中国的西医外科临床经验著作。《内科新说》1858年在上海出版。《妇婴新说》1858年在上海出版,该书扼要阐述正确处理各种妇儿疾病法则,并对产妇的顺产和难产附有图解说明。《博物新编》1855年在上海出版,该书简要介绍生物学的一般常识,以及西方发现的56种元素及一些化合物。后人将以上五种书合编统称《合信氏医书五种》。这是一套较系统的近代西医学启蒙教材,是西医学理论传入中国的发端,曾一版再版,对我国近代西医初期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嘉约翰自1859年他开始翻译西医书籍作为授课教材,自第一部译著《论发热和疝》出版,至1886年共译医书20余种。其中主要的有:《化学初阶》、《西药略释》、《皮肤新篇》、《内科阐微》、《花柳指迷》、《眼科撮要》、《割症全书》等。
此外,博济医院助理医师中国人尹端模、相继翻译出版西医基础理论,临床治疗之类的书籍,到1894年译成的书有:《体质穷源》、《医理略述》、《病理撮要》、《儿科撮要》、《胎产举要》等5种。以上各书均由博济医院出版。
英国人德贞,1864年来华,曾受聘为京师同文馆首任生理学和医学教习。他翻译、编著了大量西医的医学理论、基础医学和临床治疗等方面的书籍,主要的有:《西医举隅》,是汇集自1873年以来德贞陆续发表在《中西闻见录》中介绍西医学基础知识的通俗性读物。《续西医举隅》,是1881年至1882年刊载在《万国公报》介绍西医学解剖生理知识的汇编。
《全体通考》18卷,分为正文9册,附图谱3册计356幅图。1886年同文馆出版。该书是根据当时英国著名医学家和解剖学家的最新著作编译而成,是一部完整、严谨的当代解剖学巨著,并附有图解说明。此外,他编译的还有《身体骨骼部位及脏腑血脉全图》、《全体功用》、《西医汇抄》、《英国官药方》及《医学语汇》等。
英国人傅兰雅,1861年来华任香港圣保罗书院院长。1865年他应聘参加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工作,翻译介绍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的书籍。经他与中国助手,主要是赵元益合作翻译的医药书籍主要有:《儒门医学》1876年出版,是一部卫生普及性读物。《西药大成》该书全面介绍西药及其规模,有附图200余幅,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西方药物学的发展状况。《西药大成补编》增补了药物学的基础知识,很具临床应用价值。1904年出版。《西药大成药品中西名目表》专为查阅《西药大成》而编译,是一本我国早期的医药专业双语工具书。《法律医学》又名《英国洗冤录》,是我国第一部介绍西方法医学的书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伟伦忽塔著、英国医师梅滕更口译、中国人刘廷桢笔述而成的《医方汇编》。该书未按药方分类,而以病症汇编药方。编译者采用中医术语并注重表意准确,在保持中医理论基础上吸收西医知识,体现了试图汇通中西医的苦心。据徐维则和顾燮光二人的统计,我国早期西医学译著自1899年前至1904年,全体学、医学译著共计111种。
由学术团体系统编译西医书籍始自博医会,1890年该会成立了名词委员会着手医学名词和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工作。1905年又成立了编译委员会。1926年这两个委员会合并为出版委员会。据1918年出版的《中国基督教中文图书分类目录》统计,用中文著译的西医书籍和小册子共103种。1932年博医会并入中华医学会,合并后的中华医学会1932年至1949年出版的西医书籍,多被当时医学院校采用为教本,总计有近70种。
同仁会是日本对中国宣传其医药兼有经济、政治、文化三种力量侵略的机构,所属医药汉译书籍刊行委员会,于1927年成立,出版有由中国留日学生翻译的日本各科西医学名著。
丁福保致力于通过日文转译西医书籍。1906年他在家乡无锡组织了译书公会,1910年自设“上海医书局”印刷出版他所编的书籍。至1914年由日文译编成的医书共68种,以及他自纂的医书10多种,总计80余种,合编成《丁氏医学丛书》。这套丛书囊括了西医基础医学和临床各科,富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丁福保自1900年刊行通俗西医常识读物《卫生问答》开始,截至1933年,译述和编著的医书达160余种。他选译的西医书籍大都是当时著名医家的最新著作,代表各科学术发展的新成就。他更结合中国当时流行猖獗的传染病,编译了《肺病最经济之疗养法》、《传染病之警告》、《疟疾新论》、《霍乱新论》、《喉痧新论》等。丁福保所编译的医书较之早期传教医师的译述不仅内容新、学术水平高,也更有系统而且全面,在普及近代西医知识,沟通中西医学、促进中医了解西医学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由出版商出版的西医书籍的商务印书馆为最多。1902年张元济在该馆创建编译所,开始编纂学校用书和翻译出版外国著作。其出版谢洪赍编译的《生理学》,销行很广。《医学小丛书》,全部依据西医书籍翻译编辑,是我国翻译和编著出版西医书籍以来比较最完整的计划之一。中华书局自开业以来至1949年出版的西医书籍约有104种。大多数属一般性医药卫生知识读物,编入各类丛书和文库者即达52种之多,但具有专业性学术较高的书籍不多。
此外,由政府行政部门主持编辑出版的有:1930年5月颁布的《中华药典》。1935年卫生部成立编审委员会,从事编审医学图书工作,出版有:《理学实习指导》、《组织学实习大纲》、《内科诊疗须知》、《公共卫生学》等书。1930年教育部编审处译名委员会编订成《药学名辞》,并于1932年公布,书内载生药名词、化学药品及制剂名词共约1400个。

- 近代西医书籍的出版《中国医学通史》
- 近代衰老学说《中医养生学》
- 近代医学发展与动物实验的关系《实验动物科学》
- 近代免疫学时期《医学免疫学》
- 近代与现代《中医养生学》
- 进针手法《子午流注说难》
- 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中医词典》
- 进针管《中医词典》
- 近交《实验动物科学》
- 进针歌《针灸聚英》
- 近交后引起的变化《实验动物科学》
- 进针歌《医宗金鉴》
- 近交品系的命名法《实验动物科学》
- 进针法《中医词典》
- 近交系大、小鼠遗传质量检测标准《实验动物科学》
- 进针(内针)《中医名词词典》
- 近交系的命名法《实验动物科学》
- 进针《中医词典》
- 近交系的特征《实验动物科学》
- 进医书表《扁鹊心书》
- 近交系动物在免疫研究中的应用《实验动物科学》
- 进一步学习用参考书目录《流行病学》
- 近交系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实验动物科学》
- 进一步生命支持《外科学总论》
- 近交系小鼠和大鼠的选择与应用《实验动物科学》
- 进一步生命抢救《急诊医学》
- 近交系小鼠和大鼠中自发性肿瘤的发病率《实验动物科学》
- 进退黄连汤方论《医门法律》
- 近节段取穴《中医词典》
- 进退黄连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近亲婚配《医学遗传学基础》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