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针灸与推拿

《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清代前中期针灸学发展趋于缓慢和停滞,道光二年(1822)皇帝颁旨“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针灸从此在太医院消失,使针灸受到了比医学其它科目更严重的打击。但在广大群众中,针灸仍因其简便易行且有效而受到欢迎。

推拿,在清代前中期发展较快,一方面是不断有医家对推拿按摩经验技术进行总结,出现了不少专著如《厘正按摩要术》;一方面是把推拿按摩手法扩大到正骨治疗领域中,推拿按摩的适应证范围就更为扩大。

(一)针灸的推广

清代医家讲究基本之操作手法,李守先著《针灸易学》提出“首学手法,次学认症,而以寻穴为末务”之学习针灸法;江上外史撰《针灸内篇》亦首列手法,反映了清代前中期针灸医家对手法之重视。李守先所提手法亦仅是留针之久疾、左转右转,以及医者用左手大指、食指的辅助动作来达到补目的;江上外史则以针左转为补、右转为泻,及透天凉、烧山火两种复式手法。可见其时针灸界对手法已趋于执简驭繁了,这当然也有利于初学者习学和掌握,有利于针灸术在民间之推广。

(二)推拿术的发展

清代的推拿术有较大的发展,当时不仅继承了明代的推拿经验,并且对推拿按摩的手法、证治、理论、处方均有总结,而且与前代不同之处是推拿术较多应用到正骨和小儿科疾病治疗中。另外,还发展了自我按摩法。

明代推拿术在儿科应用较多,清代医家熊应维《小儿推拿广意》是比较通浴的小儿按摩专书,在儿科专书中,也广泛应用推拿术,如陈复正之《幼幼集成》记载的外治九法(疏表法、清里法、解烦法、开闭法、引痰法、暖痰法、纳气法、通脉法、定痛法)也是作者结合自己心得,继承前代经验而成的推拿法。

清代医家汪启贤在应用按摩推拿术为人治病同时,开始提倡自我按摩法。在其著《动功按摩说》中记载有180症之按摩法,除中风癫痫等需医者施术外,其他症可由自行按摩。汪氏并提倡动静结合之治疗法,即在自行按摩之动功后,再以静功养之。此外,清代医家将静功按摩术用于养生,如张映汉著《尊生导养编》等;张氏之《尊生导养编》是按摩用于养生的代表著,其法为每日两次行功,即顺序取头、颈背、胸腹、外肾、四肢的穴位进行搓摩,达到使气血运行顺利通畅之目的,从而防病养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医学通史》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医学通史》书籍目录
  1. 针灸与推拿《中国医学通史》
  2. 针灸饮酒忌症《医门补要》
  3. 针灸源流《针灸易学》
  4. 针灸宜忌《千金翼方》
  5. 针灸杂说《针经指南》
  6. 针灸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7. 针灸诸则《类经图翼》
  8. 针灸学与推拿学《中国医学通史》
  9. 针灸诸则《类经图翼》
  10. 针灸学《中国医学通史》
  11. 针灸诸则《重楼玉钥》
  12. 针灸须知《喉科秘诀》
  13. 针烙《证治准绳·疡医》
  14. 针灸须药《针灸资生经》
  15. 针烙疮肿法《外科精义》
  16. 针灸须药《普济方·针灸》
  17. 针烙法《中医词典》
  18. 针灸为什么能治病呢?《中医之钥》
  19. 针略《重楼玉钥》
  20. 针灸铜人《中医词典》
  21. 针麻《中医词典》
  22. 针灸铜人《中医名词词典》
  23. 针麻个体差异《中医词典》
  24. 针灸死《洗冤集录》
  25. 针麻三关《中医词典》
  26. 针灸手宜得其入《古今医统大全》
  27. 针麻仪《中医词典》
  28. 针灸手《针灸素难要旨》
  29. 针麻诱导期《中医词典》
  30. 针灸失传论《医学源流论》
  31. 针麻预测法《中医词典》

《中国医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