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药概况
澳门华人占人口总数的96%,葡人占3%。对医药需求的特点与内地相似,中医中药在居民心目中有着较高的比重。华人中的上层人士、社会贤达,更视中医药为国宝。对中医药治病疗疾,有着浓厚的感情和坚定的信心。中医药发展的基础,深深扎根于全澳居民之中。澳门是中医药的一个潜在市场。
澳门的中医药行政上隶属于政府的卫生及社会事务政务司。中医医师执业要在该司办理登记手续,中药药房也归该司管理和监督。由于全澳至今尚未设置中西医师职称评定机构,故移居澳门的医生,可以沿袭内地获得的工程师资格。
澳门的社会民众团体很多,数年前成立了中医学会和中药研究会。积极与内地中医药组织翰手开展学术交流。澳门电视台曾播放河南南阳张仲景学术研究的进展,宣传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疗效。
中医药的地位,在澳门与香港相差无几,同样处于“在野”派别之内。仁伯爵综合医院至今尚无中医医师应诊和中药房建制,镜湖医院也没有中药药房。澳门的中医医师绝大多数分散于民间基层卫生护理服务的人员之中。其学术渊源大都来自祖传以师带徒,正规中医院校毕业生较少,但在卫生司都能够得到资格认可,领取牌照开业。据悉,近年业由于内地往澳门移民的增多,中医医师也相应增加,该司对资格认定逐步强调学历,有“水涨船高”趋势。
中医医师较为集中的单位是同善堂药局,其次为澳门街坊中医诊所、三巴门坊众会中医诊所等。同善堂门诊就诊病人拥挤,尤以针灸科为多,秩序并然。该门诊有中西医师20多人,业务繁忙,透视、化验检查只够应付日常看病,急危重病人常须让其到镜湖医院住院。个体开业的中医诊所灯光招牌,沿街随处可见。不少私营中医诊所采取预约就诊和昼夜应诊的方式,挂牌的内、妇、儿、骨伤等专科特色非常突出,有的还写着“××中医学院毕业”等学历以供选择。因为具有方便简易的特点,往往为广大居民乐于接受。
在澳门闹市上,街道两旁中药店铺很多,除同善堂药局外,大都属私人开业。药店的饮片装在货架上无色玻璃筒内,琳琅满目,使购药者抬头便可以看出药品质地的优劣。中药材和中成药进货皆有专营,饮片遵古炮制,极为考究,注重质量,强调信誉。服务态度亲切,给人的第一印象颇佳。但与内地相比,收取费用较高。多数药店常兼售燕窝、银耳、鹿茸等高档补品,为澳门中药业的又一特色。
全澳中药制剂方面,包括同善堂药局在内的一些药店,只能承做传统蜜丸、水丸、散剂和膏丹剂型。由于缺少中药制药厂,不能从事中药新剂型的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自行制定促进医药卫生服务和发展中西医药的政策。社会团体和私人可依法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依据这项法律,澳门回归祖国之后,作为医疗卫生事业一部分的中医药事业,随着全澳经济的腾飞,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 中医药概况《中国医学通史》
- 中医药概况《中国医学通史》
- 中医药是否可以减肥呢?《中医之钥》
- 中医药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 中医药书籍的出版《中国医学通史》
-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
- 中医药学的文明史《中国医学通史》
-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中医养生学》
- 中医药学术团体的建立《中国医学通史》
-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学》
- 中医药研究中开展动物实验的意义《实验动物科学》
-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学》
- 中医药研究中开展动物实验应注射的问题《实验动物科学》
-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中医养生学》
- 中医药诊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近况《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中医养生学》
-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中医眼科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中医眼科学》
- 中医饮食保健《趣味中医》
- 中医眼科学发展简史《中医眼科学》
- 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基本观点《中医饮食营养学》
- 中医学理——阴阳五行《中医之钥》
- 中医有许多秘方、偏方,为什么中医都这么自私,秘而不宣,不肯公开,以供大众治疗之用?《中医之钥》
-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与西医的差异《中医之钥》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语言异常辨病《常见病自测》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院校简介《中国医学通史》
-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这么好?为什么西医的各大医院都人满为患,一床难求,而不找中医呢?《中医之钥》
《中国医学通史》
- 中国医学通史
- 编撰
- 绪论
-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
-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
- 夏商西周时期卫生保健
- 商周医事制度
- 夏商西周时期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
- 夏商西周时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
- 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
-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著述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
- 秦汉时期医学
- 秦汉时期医事制度
- 秦汉时期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
- 秦汉时期药物与方剂成就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秦汉时期医史研究和文献整理
- 秦汉时期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
-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
- 秦汉时期军事医学
-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
- 秦汉时期医学家传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
-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 隋唐五代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
-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
-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 隋唐五代药物学
-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医学
- 隋唐五代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医学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进展
- 两宋时期药物学方剂的发展
- 两宋时期法医学
-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 两宋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 两宋时期医学著作
- 两宋时期军事医学
- 两宋时期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
-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 辽夏金元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
- 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医学史
- 辽夏金元临床各科成就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
- 明代医学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 清代前中期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
- 清代前中期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
-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 清代前中期临证医学的成就
-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
- 清代前中期军事医学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 清代前中期医家传记
- 台湾医学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 西医的传入和成长
- 近代基础医学各科的建立和发展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 近代公共卫生与防疫
- 近代药学
-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医近代学教育
- 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及医药学术团体
- 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医篇
- 近代中药学、方剂学的新成就
- 近代中西医汇通之探索
- 近代中医药界的抗争与革新运动
-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
- 近代中医教育
-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
- 近代中医药书刊出版与药学术团体的建立
-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
- 现代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
- 现代公共卫生
- 现代疾病防治
- 现代生物制品
- 现代爱国卫生运动
- 现代基本经验
-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
- 现代基础医学
- 现代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 一、物理诊断学
- 二、实验诊断学
-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
- 四、内科学
- 五、地方病学
- 六、外科学
- 七、妇产科学
- 八、儿科学
- 九、眼科学
- 十、耳鼻咽喉科学
- 十一、皮肤性病学
- 十二、口腔医学
- 十三、精神病学
- 十四、神经病学
-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
- 十六、放射医学
- 十七、护理学
- 十八、临床肿瘤学
- 十九、核医学
- 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 现代特种医学
- 现代药学的发展
- 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 现代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
-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
-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
-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理论
- 台、港、澳医学发展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 民族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