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舌

《古今医鉴》书籍目录

《内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夫口之为病,或为重舌、木舌,或为糜烂生疮,或见酸苦辛咸味。原其所因,未有不因七情烦扰,五味过伤之所致也。经曰∶阴之五宫,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也。是以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有口淡者,知胃热也。外有谋虑不决,肝移热于胆而口苦者。亦有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或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生疮溃烂,则伤寒狐惑之证,上唇生疮,虫食其脏;下唇生疮,虫食其肛也。又舌吐不收,名曰阳强;舌缩不能言,名曰阴强。

绿袍散 治口疮。

黄柏(去粗皮,一两) 青黛(三钱)

上为末,掺患处噙之,吐出涎即愈。一方加密陀僧一钱。

赴宴散(段干兵传)〔批〕(按此方治口疮外敷之剂) 治口疮。

黄连 黄柏 黄芩 栀子 细辛 干姜上各等分,为细末,先用米泔水漱口,后搽药于患处,吐咽不拘,神效。

升麻散 治上膈毒,舌上生疮,咽喉肿痛。

升麻 赤芍 人参 桔梗 干葛(各钱半) 甘草(七分)

上锉一剂,水煎,徐徐服之。

《内经》曰∶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口为糜,五苓散导赤散一服而愈。

〔批〕(按此方治口疮内服之剂) 凡口疮服凉药不愈者,乃中气虚,相火泛上无制,用理中汤治之即愈,甚者加附子,或用官桂末掺之。

上清丸(王天中传)〔批〕(按此方治口疮噙化之剂) 治口舌痛生疮。

薄荷叶(三两) 硼砂(五钱) 天花粉(一两) 天竺黄(五钱) 风化硝 百药煎防风 孩儿茶(各一两) 桔梗(七钱) 甘草(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噙口中,徐化下。

香茶饼 清膈化痰香口。

孩儿茶(四两) 桂花(一两) 南薄荷叶(一两) 硼砂(五钱)

上为末,用甘草煮汁,熬膏作饼,噙化咽下,美味香甜。

硼砂丸(王天中传)〔批〕(按此方清上香口之剂) 治口气,口干口舌生疮

硼砂(二钱) 片脑 麝香(各一分) 马牙硝(风化,四钱) 寒水石( ,一钱)

上为末,用甘草膏为丸,如麻子大。不拘时含一丸,咽津。

口唇紧小,不能开口,不能饮食,不治即死,用白布作灯炷如指大,安刀斧上燃烧,令刀上汗出,拭取敷唇上,日二三度,或用旧青布烧灰,调清服,或和猪脂涂敷。又以蛇蜕烧灰,先拭净敷之;又宜烧乱发蜂房、六畜毛灰,猪脂调敷。

治唇紧燥裂生疮。

橄榄不拘多少,烧灰,猪脂和敷患处。

治口唇裂破成疮(刘太府方)

炉甘石(二钱,火 ) 文蛤(一两) 黄柏(一两) 苍术(五钱)

除甘石外,三味同炒赤色,共研极细,入片脑三分,再研,用蜡油调敷唇上。

补唇舌方(太医院传)

用鲜蟹烧灰,每二钱,用乳香没药各二分半涂之,即生肉。如多,去唇舌,用川乌草乌为末,摊纸一条,以凉水调合贴之,即不觉疼,可用刀取。如流血,以陈锻石涂之即止。愈后舌硬,用鸡冠血点之即软。

舌强肿如猪胞,以针刺舌下两傍大脉,血出即消。勿刺着中央脉,令人血不止,则以火烧铜箸烙之;或以杂草烧镬锈,醋调敷舌上下,脱去再敷,须臾即消。此患人多不识,失治则死。凡舌肿,舌下必有虫状如蝼蛄卧蚕,有头有尾,头小白,可烧铁钉烙头上即消。

治舌上肿硬。

百草霜 海盐(各等分)

上为末,井花水调敷。

又方真蒲黄末,频掺舌上,内以黄连一味,煎汤服之,以泻心火

病机云∶舌长过寸,研冰片敷之即收。

治舌无故出血如线,以槐花为末,掺之即止。

治舌忽胀退场门外,俗云是蜈蚣毒,用雄鸡血一小盏浸之,即缩入。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医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古今医鉴》书籍目录
  1. 口舌《古今医鉴》
  2. 口舌《寿世保元》
  3. 口舌《万病回春》
  4. 口舌《景岳全书》
  5. 口舌《血证论》
  6. 口上梅疮《中医词典》
  7. 口舌《文堂集验方》
  8. 口上梅疮《中医词典》
  9. 口舌《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0. 口软《竹林女科证治》
  11. 口舌部《本草易读》
  12. 口软《中医词典》
  13. 口舌出血候《诸病源候论》
  14. 口软《中医词典》
  15. 口舌疮《外科理例》
  16. 口腔粘膜病《口腔科学》
  17. 口舌疮候《诸病源候论》
  18. 口腔粘膜白斑病《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19. 口舌唇《医学入门》
  20. 口腔粘膜疤痕《理疗学》
  21. 口舌方《景岳全书》
  22. 口腔粘膜《常见病自测》
  23. 口舌干焦《圣济总录》
  24. 口腔灶感染《口腔科学》
  25. 口舌干焦候《诸病源候论》
  26. 口腔预防保健《口腔科学》
  27. 口舌干苦《普济方·针灸》
  28. 口腔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29. 口舌干苦(热臭)《针灸资生经》
  30. 口腔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31. 口舌兼痧《痧胀玉衡》

《古今医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