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基本观点

《中医饮食营养学》书籍目录

中医饮食营养学和其他中医学科一样,它的发生与发展,因受历史条件的影响,其理论与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特点体现于宏观与整体观方面。

天人相应整体营养观

中医认为,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这种人和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包括饮食营养方面。早在两千年前,古代医家就认识到饮食的性质对机体的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影响。[例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载的“五味所入”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指出的“五味所生”等皆说明作为自然界产物的“味”对机体脏腑的特定联系和选择作用。除此,食物对脏腑尚有“所克”、“所制”、“所化”等作用。

中医常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营养观运用食物来达到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目的。自古以来,以养生益寿,防治疾病的古代佛、道、儒、医、武各家学说,无不用人体内部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的理论来阐述人体的生、老、病、死规律,同时也无不应用天人相应的法则来制订各种休逸劳作,饮食起居措施,对须臾不可离的饮食内容,以及进食方式提倡既要注意全面膳食“合而服之”,同时又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饮食内容亦有所变化,做到“审因用膳”和“辨证用膳”。

调理阴阳营养观

分析历代食养与食疗著作不难看出,传统营养学理论核心就在于掌握阴阳变化规律,围绕调理阴阳进行食事活动,以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

中医理论认为,机体失健,乃阴阳失调所致,所以治疗和饮食养生等则以调理阴阳为基本原则。《素问·骨空论》说:“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或补或泻,都是在调整阴阳,都是以平为期。

关于饮食的宜忌,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出发的,于阴平阳秘有利则宜,反之为忌。[例如]痰湿病人忌食油腻;木火质人忌食辛辣;老人若阴不足阳有余,则应忌食大热峻补之品;发育期儿童无特殊原因不宜进补;某些患者,如皮肤病人、哮喘病人应忌食虾蟹等海产品;胃寒患者忌食生冷食物等。其实质是为防止犯虚虚实实之弊。总之,要做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

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制备方面中医亦注重调和阴阳,使食物无寒热升降之偏颇。[例如]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须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菜肴偏于寒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等症;又如食用韭菜等助阳之品,常配以蛋类以滋阴,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食药一体营养观

1.食药同源

中医学历史表明,食物与药物同出一源,二者皆属于天然产品。食物与药物的性能相同,具有同一的形、色、气、味、质等特性。因此,中医单纯使用食物或药物,或食物与药物相结合来进行营养保健,或治疗康复的情况是极其普遍的。在《内经》所载的十三个方剂中,有一半是食物成分,这也是最早的“药膳”方。在《五十二病方》中有1/4为食物成分方剂,《伤寒论》112方中则占1/2以上。在以上古方中,应用桂、姜、枣、椒、茴、扁豆、薏米、甘草、酒、醋,乃至动物胶膏等食物是极为普遍的。

2. 食药同理

食物与药物同用,除因食药同源外,主要基于食物与药物的应用由同一理论指导,即食药同理。中医认为,机体衰弱失健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意味着阴阳两方面的互相消长,如阴阳的偏盛偏衰等。如何调整这种阴阳失调,张景岳说:“欲救其偏,则惟气味之偏者能之。”食物与药物一样,皆属气味之偏者,正如《寿亲养老新书》所说:“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管千百品,其五气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与药无殊……人若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食物的防治疾病作用,也是通过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或补虚扶弱,调整重建脏腑气机功能,来达到消除阴阳失调的。

3.食疗与药疗关系

食药同源,食药同理,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众多的本草、方剂典籍中,不难发现食药同用的例证。如采用乌鸡羊肉、驴皮、猪肤、鸟卵、葱、姜、枣等以补益阴阳气血或调补胃气,进而达到防治疾病之效。而从大量古代食谱、菜谱、茶谱中又不难发现其中也有不少药物,如枸杞山药黄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类,以提高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

食疗与药疗的区别

食疗药疗
摄取过程长,用量大,作用缓摄取过程短,用量小,作用急
无毒副作用有毒副作用,只是有大小多少之分
基于营养,成分易被机化基于治疗,成分不易被同化
满足心理要求不一定满足心理要求
辅助治疗或直接治疗直接治疗

全面膳食与审因用膳相结合营养观

数千年的饮食文化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从整体来看,是在素食的基础之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的。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和《素问·藏器法时论》所说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所谓全面膳食,就是要长期或经常在饮食内容上尽可能做到多样化,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散小吃,以及食与饮等之间的合理搭配。既不要偏食,也不要过食与废食。但另一方面,对特殊人或患者,也不主张采用与常人一样的饮食模式,可据其不同的体质、职业、信仰与病情,做到审因用膳和辨证用膳。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饮食营养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饮食营养学》书籍目录
  1. 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基本观点《中医饮食营养学》
  2. 中医饮食保健《趣味中医》
  3. 中医有许多秘方、偏方,为什么中医都这么自私,秘而不宣,不肯公开,以供大众治疗之用?《中医之钥》
  4.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5. 中医与西医的差异《中医之钥》
  6. 中医药诊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近况《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7. 中医语言异常辨病《常见病自测》
  8. 中医药研究中开展动物实验应注射的问题《实验动物科学》
  9. 中医院校简介《中国医学通史》
  10. 中医药研究中开展动物实验的意义《实验动物科学》
  11. 中医这么好?为什么西医的各大医院都人满为患,一床难求,而不找中医呢?《中医之钥》
  12. 中医药学术团体的建立《中国医学通史》
  13.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
  14. 中医药学的文明史《中国医学通史》
  15.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学》
  16. 中医药书籍的出版《中国医学通史》
  17. 中医诊法的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18. 中医药是否可以减肥呢?《中医之钥》
  19. 中医证型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及动物选择《实验动物科学》
  20. 中医药概况《中国医学通史》
  21. 中医证型动物模型在中国药研究中的应用《实验动物科学》
  22. 中医药概况《中国医学通史》
  23. 中医证型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4. 中医药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25. 中医政策和中医工作《中国医学通史》
  26.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
  27. 中医治本、西医治标是否可以说得通?《中医之钥》
  28.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中医养生学》
  29. 中医中药在免疫上的应用《免疫与健康》
  30.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学》
  31. 中银HT毒《外科证治全书》

《中医饮食营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