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病理生理学》书籍目录

在各种自稳调节的控制下,正常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代谢活动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体现了极为完善的协调关系。由此理解,当某一器官系统的一个部分受到病因的损害作用而发生机能代谢紊乱,自稳态不能维持时,就有可能通过连锁反应而引起本器官系统其他部分或者其他器官系统机能代谢的变化。这就是疾病中的因果转化,即原始病因使机体某一部分发生损害后,这种损害又可以作为发病学原因(pathogenetic cause)而引起另一些变化,而后者又可作为新的发病学原因而引起新的变化。如此,原因和结果交替不已,疾病就不断发展起来。前述的糖尿病时糖代谢、脂类代谢和酸碱平衡相继发生紊乱,便是疾病时因果转化的一个例子。又如,原始病因机械暴力短暂地作用于机体,可使组织受损,血管破裂而导致大出血,大出血使心输出量减少和动脉血压下降,血压下降可反射性地使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腹腔内脏的小动脉、微动脉等乃因而收缩,这种血管收缩虽可引起外周组织缺氧,但却可减少出血,在一定时间内又可维持动脉血压于一定水平,故有利于心、脑的动脉血液供应。外周组织(主要是皮肤和腹腔内脏)持续的缺血缺氧将导致大量血液淤积在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内(参阅第十章),其结果是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进一步减少和动脉血压进一步降低,组织缺氧就更严重,于是就有更多的血液淤积在循环中,回心血量又随之而更加减少。可见,组织缺血缺氧,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内大量血液的淤积。回心血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等几个环节互为因果,循环不已,而每一次因果循环都能使病情更加恶化,故这种循环称为恶性循环(vicious circle)。实际上,严重外伤时机体内的因果转化情况还要复杂得多,上面所述,仅仅是一个概略的轮廓而已。

认识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因素转化以及在某些疾病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恶性循环,对于正确地治疗疾病和防止疾病的恶化,具有重要意义。在上述的严重外伤发展过程中,如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和输血输液,就可以阻断上述连锁反应的发展,从而防止病情的恶化。如果恶性循环已经出现,则可通过输血补液,正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纠正酸中毒等措施来打断恶性循环,使病情向着有利于机体的方向发展。

随着因果转化的不断向前推移,一些疾病就可以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例如,在上述的严重外伤引起出血性休克的过程中,机体可经历休克初期(微循环缺血期)、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和休克期晚期(难治期)第三期(参阅第十章);严重大面积烧伤患者往往要经历休克,感染,肾功能不全等几个阶段;各种传染病则一般要经历潜伏期,前驱期,显明期和转归期等几个阶段;在伤寒病历时数周的显明期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回肠病变和免疫反应等等,每周都不相同。具体分析疾病各阶段中的因果转化和可能出现的恶性循环,显然是正确处理疾病的重要基础。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病理生理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病理生理学》书籍目录
  1. 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病理生理学》
  2. 疾病符号的分布及其意义《百病自测》
  3. 疾病监测《流行病学》
  4. 疾病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原因《预防医学》
  5. 疾病监测《预防医学》
  6. 疾病方一十六道《温热暑疫全书》
  7. 疾病流行的强度《流行病学》
  8. 疾病多生于夏《友渔斋医话》
  9. 疾病命名《中医外科学》
  10. 疾病的自然史《预防医学》
  11. 疾病时的损害和抗损害反应《病理生理学》
  12. 疾病的转归《病理生理学》
  13. 疾病时的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病理生理学》
  14. 疾病的转归《中医基础理论》
  15. 疾病时血浆蛋白质变化的图谱特征《临床生物化学》
  16. 疾病的治疗《中国医学通史》
  17. 疾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病理生理学》
  18. 疾病的诊断《中国医学通史》
  19. 疾病统计《预防医学》
  20. 疾病的预防策略《流行病学》
  21. 疾病预防《中国医学通史》
  22. 疾病的相关性《思考中医》
  23. 疾病预防《中医儿科学》
  24. 疾病的时间分布《预防医学》
  25. 疾病预防《中医儿科学》
  26. 疾病的时间分布《流行病学》
  27. 疾病预防《中医儿科学》
  28. 疾病的人群分布《预防医学》
  29. 疾病在各国间的分布《预防医学》
  30. 疾病的人群分布《流行病学》
  31. 疾病在国家内的分布《预防医学》

《病理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