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在各种自稳调节的控制下,正常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代谢活动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体现了极为完善的协调关系。由此理解,当某一器官系统的一个部分受到病因的损害作用而发生机能代谢紊乱,自稳态不能维持时,就有可能通过连锁反应而引起本器官系统其他部分或者其他器官系统机能代谢的变化。这就是疾病中的因果转化,即原始病因使机体某一部分发生损害后,这种损害又可以作为发病学原因(pathogenetic cause)而引起另一些变化,而后者又可作为新的发病学原因而引起新的变化。如此,原因和结果交替不已,疾病就不断发展起来。前述的糖尿病时糖代谢、脂类代谢和酸碱平衡相继发生紊乱,便是疾病时因果转化的一个例子。又如,原始病因机械暴力短暂地作用于机体,可使组织受损,血管破裂而导致大出血,大出血使心输出量减少和动脉血压下降,血压下降可反射性地使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腹腔内脏的小动脉、微动脉等乃因而收缩,这种血管收缩虽可引起外周组织缺氧,但却可减少出血,在一定时间内又可维持动脉血压于一定水平,故有利于心、脑的动脉血液供应。外周组织(主要是皮肤和腹腔内脏)持续的缺血缺氧将导致大量血液淤积在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内(参阅第十章),其结果是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进一步减少和动脉血压进一步降低,组织缺氧就更严重,于是就有更多的血液淤积在循环中,回心血量又随之而更加减少。可见,组织缺血缺氧,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内大量血液的淤积。回心血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等几个环节互为因果,循环不已,而每一次因果循环都能使病情更加恶化,故这种循环称为恶性循环(vicious circle)。实际上,严重外伤时机体内的因果转化情况还要复杂得多,上面所述,仅仅是一个概略的轮廓而已。
认识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因素转化以及在某些疾病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恶性循环,对于正确地治疗疾病和防止疾病的恶化,具有重要意义。在上述的严重外伤发展过程中,如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和输血输液,就可以阻断上述连锁反应的发展,从而防止病情的恶化。如果恶性循环已经出现,则可通过输血补液,正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纠正酸中毒等措施来打断恶性循环,使病情向着有利于机体的方向发展。
随着因果转化的不断向前推移,一些疾病就可以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例如,在上述的严重外伤引起出血性休克的过程中,机体可经历休克初期(微循环缺血期)、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和休克期晚期(难治期)第三期(参阅第十章);严重大面积烧伤患者往往要经历休克,感染,肾功能不全等几个阶段;各种传染病则一般要经历潜伏期,前驱期,显明期和转归期等几个阶段;在伤寒病历时数周的显明期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回肠病变和免疫反应等等,每周都不相同。具体分析疾病各阶段中的因果转化和可能出现的恶性循环,显然是正确处理疾病的重要基础。

- 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病理生理学》
- 疾病符号的分布及其意义《百病自测》
- 疾病监测《流行病学》
- 疾病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原因《预防医学》
- 疾病监测《预防医学》
- 疾病方一十六道《温热暑疫全书》
- 疾病流行的强度《流行病学》
- 疾病多生于夏《友渔斋医话》
- 疾病命名《中医外科学》
- 疾病的自然史《预防医学》
- 疾病时的损害和抗损害反应《病理生理学》
- 疾病的转归《病理生理学》
- 疾病时的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病理生理学》
- 疾病的转归《中医基础理论》
- 疾病时血浆蛋白质变化的图谱特征《临床生物化学》
- 疾病的治疗《中国医学通史》
- 疾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病理生理学》
- 疾病的诊断《中国医学通史》
- 疾病统计《预防医学》
- 疾病的预防策略《流行病学》
- 疾病预防《中国医学通史》
- 疾病的相关性《思考中医》
- 疾病预防《中医儿科学》
- 疾病的时间分布《预防医学》
- 疾病预防《中医儿科学》
- 疾病的时间分布《流行病学》
- 疾病预防《中医儿科学》
- 疾病的人群分布《预防医学》
- 疾病在各国间的分布《预防医学》
- 疾病的人群分布《流行病学》
- 疾病在国家内的分布《预防医学》
《病理生理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疾病概论
- 第三章 缺氧
- 第四章 发热
-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
-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 第四节 发热机体的主要机能和代谢改变
- 第五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 第六节 发热的处理原则
- 第五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 第六章 酸碱平衡紊乱
- 第一节 正常平衡的调节
- 第二节 平衡失调的检测指标
- 第三节 酸中毒
- 第四节 碱中毒
- 第五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障碍
- 第六节 需要明确的几个基本概念
- 第七章 水肿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常见水肿类型的特点和发病机制
- 第八章 应激
-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第十章 休克
- 第一节 休克的概念
- 第二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 第三节 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
- 第四节 各型休克的特点
- 第五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 第十一章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
- 第十二章 心力衰竭及高血压
-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原因和诱因
-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分类
- 第三节 心功能不全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代偿活动
- 第四节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 第五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 第六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 [附]:高血压
- 一、高血压的分类
- 二、高血压的原因和机制
- 三、高血压时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 四、高血压的防治原则
- 第十三章 呼吸衰竭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
-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 第三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机能代谢变化
- 一、气体代谢变化
- (一)PaO[XB]2[/XB]下降PaCO[XB]2[/XB]上升,二者成一定比例关系
- (二)PaO[XB]2[/XB]下降而Paco[XB]2[/XB]变动不大
- (三)PaO[XB]2[/XB]下降,Paco[XB]2[/XB]升高,二者变化不成一定比例关系
- (四)Pao[XB]2[/XB]下降,Paco[XB]2[/XB]也明显下降
- 二、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 三、呼吸系统变化
-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 五、循环系统变化
- 六、肾功能变化
- 七、胃肠道变化
- 第四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 [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十四章 肾功能不全
- 第一节 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机能及代谢变化
- 第四节 尿毒症
- 第十五章 肝脏病理生理学
- 第一节 肝功能不全
-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
- 二、血清酶的改变
- 三、生物转化和排泄功能的变化
- 四、肝性脑病(肝性昏迷)
- 第二节 黄 疸
- 一、黄疸的概念
- 二、胆色素的正常代谢
- 三、胆色素代谢障碍的基本环节及各型黄疸胆色素代谢的特点
- 第三节 肝性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
- 第十六章 死亡与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