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病
耳为肾,之外候,以肾开窍于耳也。经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又曰∶液脱者,脑髓消,胫酸耳数鸣。又曰∶精脱者,耳聋。故治耳者,当以补肾为主。然有因外感而耳聋者,如经言∶手少阳三焦,是动则病耳聋,浑浑沌沌,盖热邪感入少阳,热气拂郁故也。仲景言∶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盖言肝经之风热上壅故也。宜从本门以施治。有因气逆而耳聋者,如恼怒则气上逆,肝胆之火,客于耳也。宜平肝降气清火。有痰火上升,郁于耳而为鸣,甚则闭塞者,多缘饮酒浓味所致,宜消痰降火。
有因气虚、因血虚而聋者,以补气补血为主,各加降火之品。丹溪言∶耳聋皆属于热,诚哉是言。若人瘦面黑,筋强骨劲而聋者,此精气俱足,乃寿考之征,不须治之。赵氏云∶耳鸣以手按之而不鸣,或少减者虚也。手按之而愈鸣者实也,不可不察。又嘉言云∶人当五十以外,肾水渐衰,真火易露,故肾中之气,易出难收,况有肝木之子,疏泄母气,而散于外,是为谋虑郁怒之火一动,肾气从之上逆,耳窍室塞不清,较之聋病天渊。聋病因窍中另有一膜,遮蔽外气,不得内入,故以菖蒲、麝香等药开窍为治。不知肾气至上窍亦隔一膜,不能越出窍外,止于窍中,汨汨有声,如蛙鼓蚊锣,鼓吹不己。故外入之声,为其内声所混,听之不清,若气不上逆,则听清矣。故余悟此理,凡治高年逆上之气,屡有奇效。立方施治,大意全以磁石为主,以其黑色入肾,重能达下,又能制肝木,复以地黄、龟胶群阴之药补之,更用五味、山萸之酸以收之,令肾气归元,听自清矣。夫收摄肾气,乃为治老人之先务,不可不知。又有耳疮、耳肿、耳痛、耳痒。薛氏云∶皆属肝经风热,血虚火盛,或肾经虚火等因,宜审施治。
八仙丸 左归丸饮 保阴煎〔俱见虚劳〕肾虚,耳中潮声、蝉声,无休止时,妨害听闻者,选而用之。耳疮。耳肿、耳痛、耳痒、属肾经虚火者,亦并选用。耳鸣加磁石、〔堕气补肾。〕猪肾〔虚热耳聋甚易。〕如耳中脓血,不闻人声,属肾热者,八仙去萸肉五味,加花粉〔清肃肺气。〕磁石〔引肺金清肃之气,下降于肾,则热自除。〕石菖蒲〔开听户而收脓血,少许。〕外用青黛、黄柏。为末吹之。〔耳脓多属湿热,〕此皆壮水之剂。
宜加羚羊角〔平肝火,下逆气。〕代储石〔性寒,质重降火镇逆。〕此泻肝火之要剂,其平肝降气镇逆之品,在所必加。
清痰降火汤〔自制。〕治痰火上升而聋者。
贝母、栝蒌霜、花粉、茯苓〔消痰。〕苏子、橘红、枳壳〔利气。〕连翘、黄芩〔降火。〕加竹沥、梨汁。甚者加黄连,如醇酒浓味过度,壮实者可用礞石滚痰丸。
【举例】
一 一妇耳内外肿痛,胸胁不利,寒热往来,小便不调。立斋曰∶此肝火伤血所致。先用龙胆泻肝汤四剂,诸症顿退,又用加味逍遥散而愈。
二 一人耳内不时作痛,痛极欲死,痛止如故。立斋诊之,六脉皆安,意其有虫误入,令急取猫尿〔生姜擦鼻、即出〕滴耳,果出臭虫而安。

- 耳病《顾松园医镜》
- 耳病《万病回春》
- 耳病《证治汇补》
- 耳病《古今医鉴》
- 耳病《外科正宗》
- 耳病《医学正传》
- 耳病《医学摘粹》
- 耳病《寿世保元》
- 耳病《医学摘粹》
- 耳病《备急千金要方》
- 耳病《仁术便览》
- 耳病《千金翼方》
- 耳病《血证论》
- 耳闭《中医词典》
- 耳病《古今医彻》
- 耳鼻咽喉一般创伤《耳鼻咽喉外科学》
- 耳病第三十五问《婴童百问》
- 耳鼻咽喉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 耳病方《景岳全书》
- 耳鼻咽喉科学《中国医学通史》
- 耳病根原《四圣心源》
- 耳鼻咽喉科恶性肿瘤的TNM分类、分期《耳鼻咽喉外科学》
- 耳病简便方《幼幼集成》
- 耳鼻咽喉科常用药物《耳鼻咽喉外科学》
- 耳病简便方《慈幼便览》
- 耳鼻咽喉科《中国医学通史》
- 耳病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耳鼻咽喉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耳病统论《金匮翼》
- 耳鼻咽喉的检查《耳鼻咽喉外科学》
- 耳病原由症治《幼科释谜》
《顾松园医镜》
- 作者:顾靖远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原序一
- 原序二
- 原序三
- 自序
- 医道积习通弊论
- 辨治温热病中宜用白虎汤并不伤人以解世俗之惑,并明概投附、桂、干姜杀人之误
- 卷一·礼集
- 草部
- 甘草
- 生地黄
- 熟地黄
- 麦门冬
- 天门冬
- 葳蕤
- 玄参
- 沙参
- 贝母
- 知母
- 天花粉
- 百部
- 款冬花
- 紫菀
- 郁金
- 桔梗
- 茅根
- 芦根
- 石斛
- 白芍药
- 当归
- 丹参
- 远志
- 秦艽
- 续断
- 牛膝
- 何首乌
- 五味子
- 沙菀蒺藜
- 覆盆子
- 菟丝子
- 巴戟天
- 肉苁蓉
- 补骨脂
- 大茴香
- 黄
- 白术
- 苍术
- 香附
- 木香
- 砂仁
- 白豆蔻
- 藿香
- 前胡
- 防风
- 荆芥
- 独活
- 麻黄
- 葛根
- 白芷
- 柴胡
- 升麻
- 细辛
- 川芎
- 天麻
- 甘菊花
- 钩藤
- 威灵仙
- 香薷
- 黄连
- 胡黄连
- 黄芩
- 连翘
- 龙胆草
- 芦荟
- 青黛
- 地榆
- 茵陈
- 山豆根
- 青蒿
- 防己
- 萆
- 忍冬
- 牛蒡子
- 车前子
- 泽泻
- 木通
- 通草
- 灯心草
- 淡竹叶
- 海金砂
- 葶苈子
- 泽兰
- 益母草
- 红花
- 牡丹皮
- 三七
- 玄胡索
- 茜根
- 蒲黄
- 姜黄
- 王不留行
- 刘寄奴
- 京三棱
- 蓬莪术
- 使君子
- 旋复花
- 半夏
- 南星
- 海藻
- 昆布
- 常山
- 草豆蔻
- 肉豆蔻
- 益智仁
- 蛇床子
- 兰叶
- 白前
- 白薇
- 白芨
- 白癣皮
- 苦参
- 旱莲草
- 夏枯草
- 谷精草
- 决明子
- 木贼草
- 蒲公英
- 紫花地丁
- 甘蕉根
- 大黄
- 牵牛
- 甘遂
- 大戟
- 芜花
- 附子
- 乌头
- 草乌
- 蓖麻子
- 卷二·礼集
- 木部
- 柏子仁
- 侧柏叶
- 松节
- 女贞子
- 茯苓
- 琥珀
- 酸枣仁
- 枸杞子
- 地骨皮
- 桑根白皮
- 竹叶
- 竹茹
- 竹沥
- 竹茹〔甘寒〕感寒挟食而呕吐者勿用。竹沥滑肠,脾虚泄泻者勿用,寒痰、湿痰、食积痰诸均忌。
- 天竺黄
- 山茱萸
- 金樱子
- 杜仲
- 木瓜
- 枳实
- 枳壳
- 浓朴
- 槟榔
- 大腹皮
- 沉香
- 降真香
- 乌药
- 丁香〔辛热,入脾胃二经。去丁盖。忌火。〕温中散滞,除呕止呃。〔属寒者方可用。〕一切因火热症者大忌。
- 乳香
- 没药
- 苏木
- 蔓荆子
- 辛夷
- 茶叶
- 猪苓
- 栀子
- 黄柏
- 槐花
- 楝实
- 桂
- 吴茱萸
- 蜀椒
- 雷丸
- 芜荑
- 干漆
- 皂荚
- 巴豆
- 果部
- 菜部
- 谷部
- 金石部
- 人部
- 兽部
- 禽部
- 虫鱼部
- 卷三·乐集
- 卷四·乐集
- 卷五·乐集
- 卷六·射集
- 卷七·射集
- 卷八·御集
- 卷九·御集
- 卷十·御集
- 卷十一·书集
- 卷十二·书集
- 卷十三·书集
- 卷十四·数集
- 卷十五·数集
- 卷十六·数集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