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
机体受辐射作用时,根据照射剂量、照射方式以及效应表现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常将生物效应分类表述。
(一)按照射方式分
1.外照射与内照射(external and internal irradiation):辐射源由体外照射人体称外照射。γ线、中子、X线等穿透力强的射线,外照射的生物学效应强。放射性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以其辐射能产生生物学效应者称内照射。内照射的作用主要发生在放射性物质通过途径和沉积部位的组织器官,但其效应可波及全身。内照射的效应以射程短、电离强的α、β射线作用为主。
2.局部照射和全身照射(local and total body irradiation)
当外照射的射线照射身体某一部位,引起局部细胞的反应者称局部照射。局部照射时身体各部位的辐射敏感性依次为腹部>胸部>头部>四肢。
当全身均匀地或非均匀地受到照射而产生全身效应时称全身照射。如照射剂量较小者为小剂量效应,如照射剂量较大者(>1Gy)则发展为急性放射病。大面积的胸腹部局部照射也可发生全身效应,甚至急性放射病。根据照射剂量大小和不同敏感组织的反应程度,辐射所致全身损伤分为骨髓型(bone marrow type)、肠型(gastro- intestinaltype)和脑型(central nervous system type)三种类型。
(二)按照射剂量率分
1.急性效应(acute radiation effect):高剂量率照射,短时间内达到较大剂量,效应迅速表现。
2.慢性效应(chronic radiation effect):低剂量率长期照射,随着照射剂量增加,效应逐渐积累,经历较长时间表现出来。
(三)按效应出现时间分
1.早期效应(early effect):照射后立即或数小时后出现的变化。
2.远期效应(late effect):亦称远后效应。照射后经历一段时间间隔(一般6个月以上)表现出的变化。
(四)按效应表现的个体分
1.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受照射个体本身所发生的各种效应。
2.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受照射个体生殖细胞突变,而在子代表现出的效应。
(五)按效应的发生和照射剂量的关系分
1.确定性效应(deterministic effect):旧称非随机性效应(nonstochastic effect)。指效应的严重程度(不是发生率)与照射剂量的大小有关,效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细胞群中受损细胞的数量或百分率。此种效应存在阈剂量。照射后的白细胞减少、白内障、皮肤红斑脱毛等均属于确定性效应。
2.随机性效应(stochastic effect):指效应的发生率(不是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的大小有关,这种效应在个别细胞损伤(主要是突变)时即可出现。不存在阈剂量。遗传效应和辐射诱发癌变等属于随机性效应。

- 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核、化学武器损伤》
- 辐射热强度测定《预防医学》
- 粰疮《中医词典》
- 辐射监测《核、化学武器损伤》
- 福岛慎独轩《先哲医话》
- 辐射防护剂的作用原理《核、化学武器损伤》
- 福方伯哮嗽《程杏轩医案》
- 涪翁与程高、郭玉《中国医学通史》
- 福井枫亭《先哲医话》
- 涪翁《中医词典》
- 福神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匐行疹《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福医治病《卫生宝鉴》
- 匐行性角膜溃疡《眼科学》
- 抚法《中医词典》
- 匐行性角膜溃疡《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抚海《中医词典》
- 符咒《松峰说疫》
- 抚摩诀《养生秘旨》
- 符号秩和检验临界值表《预防医学》
- 抚芎《本经逢原》
- 符号秩和检验(Wilcoxon法)《预防医学》
- 抚芎《得配本草》
- 符号检验《预防医学》
- 府《中医词典》
- 符号检验《医学统计学》
- 府病《中医词典》
- 浮肿症《女科秘要》
- 府舍《针灸大成》
- 浮肿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 府舍《中医词典》
《核、化学武器损伤》
- 第一篇 核武器损伤
- 第一章 核物理基础
- 第一节 原子核及原子核的转变(缺)
- 第二节 放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第三节 辐射量及其单位
- 第三章 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
- 第一节 电离辐射对细胞的作用
- 第二节 组织器官的辐射效应
- 第三节 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和影响因素
- 第四章 急性放射病
- 第五章 小剂量外照射的生物效应与电离辐射的远期效应
- 第一节 小剂量外照射的生物效应
- 第二节 电离辐射的远期效应
- 第六章 慢性放射病
- 第七章 内照射放射损伤
- 第八章 皮肤放射损伤
- 第九章 复合伤
- 第十章 放射卫生防护基础
- ■[以下内容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