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皮肤感受
皮肤内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产生多种感觉。一般认为皮肤感觉主要有四种,即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用不同性质的点状刺激仔细检查人的皮肤感觉时发现,不同感觉的感受区在皮肤表面呈互相独立的点状分布;如用纤细的毛轻触皮肤表面时,只有当某些特殊的点被触及时,才能引起触觉。用类似的方法,可找到冷觉点、热点和痛点等。用组织学方法曾发出皮肤中有大量游离的感觉神经末稍和种种特殊形式的感觉小体(图9-25),因此曾推测每一种性质的感觉应当同某一特定形式的感受结构相对应;但近年来的实验结果不支持这样的观点,例如,同样的游离神经末稍可以在不同的感觉点下方发现,而触点下方可以找到游离神经末稍或种种特殊形式的感觉小体。看来,不同感受器的功能特异性应到膜的分子水平上支找,各种附属结构可能只影响感受末梢敏感性的高低和适应性的快慢。皮肤感受器的换能机制除触-压觉是通过机构门控通道外,其他尚不清楚。
触觉是微弱的机械刺激兴奋了皮肤浅层的触觉感受器引起的,压觉是指较强的机械刺激导致深部组织变形时引起的感觉,两者在性质上类似,可统称为触-压觉。触点在皮肤表面会布密度和该部位对触觉的敏感程度成正比,如颜面、口唇、指尖等处密度较高,手背、背部密度较低。皮肤在接受每秒5-40次的机械振动刺激时,还可引起振动觉,据认为这与触觉感受器有关。与触觉有关的传入纤维既有髓的Ⅱ、Ⅲ类纤维,也有纤细的N类无髓纤维。
图9-25 皮肤中的各种感受装置
A:Ruffini小体 B:Meissner小体 C:环层小体即Pacini小体
D:Krause球 E:皮肤的游离神经末梢
冷觉和温觉合称温度觉,这起源于两种感受范围不同的温度感受器,因为冷不能构成一种能量长工。冷感受器在皮肤温度低于30℃时开始引起冲动发放,热感受器在超过30℃时开始引起冲动发放,47℃时频率最高。一般皮肤表面冷点约较热点多4-10倍;冷点下方主要分布有游离神经末梢,由Ⅲ类纤维传导传入冲动;热感受器可能也主要是游离神经末梢,传导纤维以N类为主。
痛觉是由有可能损伤或已经造成皮肤损伤的各种性质的刺激所引起的,它们除引起不愉快的痛苦感觉外,尚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
参考资料
1.杨雄里.光感受机制研究的重要突破.生理科学进展1987;18:1-14
2.Dowling JE,吴淼鑫,杨雄里译。视网膜。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9
3.缪天荣,对数视力表及5分记录法。中华眼科杂志1966;13:96-104
4.Berne RM,Levy ML.Physiology 3rded,CV Mosby Co,St Louis,1993
5.Roper SD.The cell biology ofvertebrate.Ann Rev Neurosci 1989;12:329-353
6.Daw NW,Brunken WJ,ParkinsnD.The funcfion of synaptic transmitters in the retina.Ann Rev Neurosci1989;12:205-225
7.Dallos P.The active cochlea.JNeurosci 1992;12:4575-4585
8.Kinnamon SC,CummingsTA.Chemosensory transduction mechanisms in taste.Ann Rev Physiol1992;54:715-731
9.Von Beseky G.Experiments inHearing.McGraw-Hill Publishing Co,New York,1960
10.Zufall F,Firestein S,Shepherd G.Cyclicnucleotide-gated ion channels and sensory transduction in olfactory receptorneurons.Ann Rev Biophys and Biomol Structure 1944;23:577-607

- 皮肤感受《生理学》
- 皮肤感觉异常辨病《常见病自测》
- 皮肤干燥《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皮肤否肿《中医词典》
- 皮肤光敏反应《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皮肤的再生《组织学与胚胎学》
- 皮肤和筋膜《人体解剖学》
- 皮肤的生理《皮肤性病学》
- 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皮肤的保存《外科学总论》
- 皮肤和浅结构《人体解剖学》
- 皮肤串痛《医门补要》
- 皮肤和浅筋膜《人体解剖学》
- 皮肤不仁《中医词典》
- 皮肤和浅筋膜《人体解剖学》
- 皮肤病学《中国医学通史》
- 皮肤和浅筋膜《人体解剖学》
- 皮肤病外用药物《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皮肤和浅筋膜《人体解剖学》
- 皮肤病理组织的基本变化《皮肤性病学》
- 皮肤和浅筋膜《人体解剖学》
-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中医外科学》
- 皮肤和浅筋膜《人体解剖学》
- 皮肤病和性病学《中国医学通史》
- 皮肤和粘膜的抗感染作用《免疫与健康》
- 皮肤病毒感染《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皮肤护理《基础护理学》
- 皮肤病的治疗及预防《皮肤性病学》
- 皮肤划痕反应《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皮肤病的症状及诊断《皮肤性病学》
- 皮肤坏疽《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生理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 第二节 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 第三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
- 第四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控制
-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 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功能
- 一、由具有特异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
- 二、由膜的特异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传递系统
- 第三节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 一、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 三、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传导机制
-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 第三章 血液
-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 第三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 第三节 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 第四章 血液循环
-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 第二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征
- 第三节 血管生理
-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第五节 器官循环
- 第五章 呼吸
- 第一节 肺 通 气
-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 一、气体交换原理
- 二、气体在肺的交换
- 三、气体在组织的交换
-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 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 二、氧的运输
-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
-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 第三节 胃内消化
-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 第六节 吸 收
-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 第一节 能量代谢
-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 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方式
- 二、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 第五节 肾尿生成的调节
- 第六节 清除率
- 第七节 尿的排放
- 第九章 感觉器官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视觉器官
- 第三节 听觉器官
- 一、人耳的听阈和听域
- 二、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
- 三、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 四、听神经动作电位
- 第四节 前庭器官
- 第五节 嗅觉和味觉
- 第六节 皮肤感受
- 第十章 神经系统
-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 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
- 二、丘脑
- 三、感觉投射系统
- 四、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 五、痛觉的病理生理
-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二、低位脑干肌紧张的调节
- 三、姿势反射
- 四、小脑
- 五、基底神经节
- 六、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一、自主神经系统
- 二、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三、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四、下丘脑
- 五、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关系
- 六、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
- 第十一章 内分泌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 第三节 垂体
- 第四节 甲状腺
- 第五节 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 第六节 肾上腺
- 第七节 胰岛
- 第八节 松果体其他
- 第十二章 生殖
- 生理学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