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法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帝曰∶法阴阳奈何?(法,则也,以辨病之阴阳也。)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 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阳胜者火盛,故身热。阳盛者表实,故腠理闭。阳实于胸,则喘粗不得卧,故为仰。汗闭于外,则热郁于内,故齿干。阳极则伤阴,故以烦冤腹满死。阴竭者,得冬之助,犹可支持;遇夏之热,不能耐受矣。冤,郁而乱也。腠音凑。俯, 同。能,耐同。)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阴胜则阳衰,故身寒。阳衰则表不固,故汗出而身冷。栗,战栗也。厥,厥逆也。阴极者,阳竭于中,故腹满而死。阳衰者,喜暖恶寒,故能夏不能冬也。脉要精微论亦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见脉色二十一。)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更胜,迭为胜负也,即阴胜阳病、阳胜阴病之义。形言阴阳之病形,能言气令之耐受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帝以阴阳为病俱能死,故问调和二者之道。)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上文言阴阳之变病,此言死生之本原也。七为少阳之数,八为少阴之数。七损者言阳消之渐,八益者言阴长之由也。夫阴阳者,生杀之本始也。生从乎阳,阳不宜消也;死从乎阴,阴不宜长也。使能知七损八益之道,而得其消长之几,则阴阳之柄,把握在我,故二者可调,否则未央而衰矣。愚按∶阴阳二气,形莫大乎天地,明莫着乎日月。虽天地为对待之体,而地在天中,顺天之化;日月为对待之象,而月得日光,赖日以明。此阴阳之征兆,阴必以阳为主也。故阳长则阴消,阳退则阴进,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所以阴邪之进退,皆由乎阳气之盛衰耳。故生气通天等论皆专重阳气,其义可知。又华元化曰∶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阴常宜损,阳常宜盈。顺阳者多长生,顺阴者多消灭。中和集曰∶大修行人,分阴未尽则不仙;一切常人,分阳未尽则不死。亦皆以阳气为言。可见死生之本,全在阳气。故周易三百八十四爻,皆卷卷于扶阳抑阴者,盖恐其自消而剥,自剥而尽,而生道不几乎息矣。观圣贤虑始之心,相符若此,则本篇损益大义,又安能外乎是哉?一曰∶七损八益者,乃互言阴阳消长之理,欲知所预防也。如上古天真论云,女得七数,男得八数。使能知七之所以损,则女可预防其损而益自在也;能知八之所以益,则男可常守其益而损无涉也。阴阳皆有损益,能知所预,则二者何不可调哉?此说亦通。按启玄子注此,谓女为阴七可损,则海满而血自下,男为阳八宜益,交会而精泄,以用字解为房事。然经血宜调,非可言损,交会精泄,何以言益?故马氏因之而注为采取之说,岂此论专为男而不为女耶?矧亵狎之训,亦岂神圣正大之意哉?)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阴,真阴也。四十之后,精气日衰,阴减其半矣。然此言常人之大较,至若彭殇椿菌,禀赋不齐,而太极国中,则又各有其局象。愚按∶真阴之义,即天一也,即坎水也,丹家谓之元精。道书曰∶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灵物总属阴。又曰∶四大一身皆属阴,不知何物是阳精?此阳精二字,专指神气为言,谓神必由精而生也。又钟吕集曰∶真气为阳,真水为阴。阳藏水中,阴藏气中。气主于升,气中有真水;水主于降,水中有真气。真水乃真阴也,真气乃真阳也。凡此之说,皆深得阴阳之精义。试以人之阳事验之,夫施而泄者,阴之精也,坚而热者,阳之气也,精去而阳痿,则阴之为阳,尤易见也。此即阴气自半之谓。故本神篇曰∶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由此观之,可见真阴者,即真阳之本也。夫水火皆宅于命门,拆之则二,合之则一,造化由此而生,万物由此而出。其在人身,为性命之根柢,为脏腑之化原。故许叔微云∶补脾不若补肾。诚独见之玄谈,医家之宗旨也。后世有以苦寒为补阴者,伐阴者也,害莫甚矣,不可不为深察。)起居衰矣。(真阴已半,所以衰也。)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今精血渐衰,故体重而耳目不聪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阴痿,阳不举也。阴气内亏,故九窍不利。阴虚则阳无所归而气浮于上,故上实下虚而涕泣俱出。)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知,谓知损益之道。)故同出而名异耳。(同出者,人生同此阴阳也。而知与不知,则智愚之名异矣。)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智者所见,皆合于道,故察同。愚者闻道则笑,而各是其是,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愚者失之,智者得之也。)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此智者有余之征验。)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 之能,(无为者,天地之道也。恬 者,自然之乐也。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夫自然而然者,即恬 无为之道也。庄子曰∶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二子之言,皆本乎此。能者,如关尹子所谓惟有道之士能为之,亦能能之而不为之之义。)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从欲,如孔子之从心所欲也。快志,如庄子之乐全得志也。虚无之守,守无为之道也。故欲无不从,志无不快,寿命可以无穷,而与天地同其终矣。愚按∶圣人之道,惟圣人能之,人非生知,诚未能也。然而效法圣贤,则在明哲之所必不容己者,欲得其门,当自养心保身始。故但能于动中藏静,忙里偷闲,致远钩深,庶乎近矣。观谭景升曰∶明镜无心,无物不照,昊天无心,万象自驰;行师无状,敌不敢欺;至人无虑,元精自归。能师于无者,无所不之。故镜以察物,物去而镜自镜;心以应事,事去而心自心。此养心之道也。南华经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故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淮南子曰∶得道之士,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 伸卷舒,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此保身之道也。知此二者,则跻圣功夫,必有能因学而至者矣。又恬 虚无义,见摄生类二。)

- 法阴阳《类经》
- 法医学之进步《中国医学通史》
- 法制《中医词典》
- 法医学的证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法制半夏《外科传薪集》
- 法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法制蛋《奇方类编》
- 法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法制黑豆(《景岳全书》)《中医饮食营养学》
- 法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法制熟艾《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法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番瓜子《中药学》
- 法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番红花《本草纲目》
- 法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番木鳖《本草纲目》
- 法医科《中国医学通史》
- 番木鳖《得配本草》
- 法医《中医名词词典》
- 番木鳖《外科全生集》
- 法医《中国医学通史》
- 番沙《中医词典》
- 法象余品《医学启源》
- 番沙门《张氏医通》
- 法时《中医词典》
- 番痧《张氏医通》
- 法律责任《传染病》
- 番泻叶《中药炮制》
- 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释义
- 番泻叶《中药学》
《类经》
- 作者:张介宾 朝代:明·天启四年 年份:公元1624年
- 序一
- 序二
- 一卷 摄生类
- 二卷 阴阳类
- 三卷 藏象类
- 一、十二官
- 二、藏象
- 三、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 四、五脏之应各有收受
- 五、四时阴阳外内之应
- 六、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
- 七、脾不主时
- 八、五脏所合所荣所主五味所宜所伤之病
- 九、本神
- 十、五脏异藏虚实异病
- 十一、气口独为五脏主
- 十二、食饮之气归输脏腑
- 十三、有子无子女尽七七男尽八八
- 十四、天年常度
- 十五、寿夭
- 十六、人身应天地
- 十七、妇人无须气血多少
- 四卷 藏象类
- 十八、老壮少小脂膏肉瘦之别
- 十九、血气阴阳清浊
- 二十、首面耐寒因于气聚
- 二十一、坚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
- 二十二、耐痛耐毒强弱不同
- 二十三、奇恒脏腑藏泻不同
- 二十四、逆顺相传至困而死
- 二十五、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
- 二十六、肠胃小大之数
- 二十七、平人绝谷七日而死
- 二十八、本藏二十五变
- 二十九、身形候脏腑
- 三十、人有阴阳治分五态
- 三十一、阴阳二十五人
- 三十二、五音五味分发脏腑
- 五卷 脉色类
- 一、诊法常以平旦
- 二、部位
- 三、呼吸至数
- 四、五脏之气脉有常数
- 五、三部九候
- 六、七诊
- 七、诊有十度诊有阴阳
- 八、诊有大方
- 九、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 十、四时脏脉病有太过不及
- 十一、脉分四时无胃曰死
- 十二、逆从四时无胃亦死
- 十三、五脏平病死脉胃气为本
- 十四、三阳脉体
- 十五、六经独至病脉分治
- 十六、寸口尺脉诊诸病
- 十七、三诊六变与尺相应
- 十八、诊尺论疾
- 六卷 脉色类
- 十九、脏脉六变病刺不同
- 二十、搏坚散为病不同
- 二十一、诸脉证诊法
- 二十二、关格
- 二十三、孕脉
- 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
- 二十五、决死生
- 二十六、脉有阴阳真脏
- 二十七、骨枯肉陷真脏脉见者死
- 二十八、真脏脉死期
- 二十九、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 三十、精明五色
- 三十一、五官五阅
- 三十二、色藏部位脉病易难
- 三十三、色脉诸诊
- 三十四、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 三十五、经有常色络无常变
- 三十六、新病久病毁伤脉色
- 三十七、五脏五色死生
- 七卷 经络类
- 一、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气行
- 二、十二经脉
- 三、十二经离合
- 四、十二经筋结支别
- 五、十五别络病刺
- 六、经络之辨刺诊之法
- 七、气穴三百六十五
- 八、孙络溪谷之应
- 九、气府三百六十五
- 十、项腋头面诸经之次
- 十一、五脏背
- 十二、诸经标本气街
- 八卷 经络类
- 十三、三经独动
- 十四、井荥经合数
- 十五、十二原
- 十六、五脏五六腑六
- 十七、脉度
- 十八、骨度
- 十九、骨空
- 二十、十二经血气表里
- 二十一、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
- 二十二、五脏之气上通七窍阴阳不和乃成关格
- 二十三、营卫三焦
- 二十四、营气营运之次
- 二十五、卫气营运之次
- 二十六、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
- 九卷 经络类
- 十卷 标本类
- 十一卷 气味类
- 十二卷 论治类
- 一、治病必求于本
- 二、为治之道顺而已矣
- 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
- 四、气味方制治法逆从
- 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
- 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
- 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
- 八、邪风之至治之宜早诸变不同治法亦异
- 九、五方病治不同
- 十、形志苦乐病治不同
- 十一、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 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
- 十三、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 十四、揆度奇恒脉色主治
- 十五、汤液醪醴病为本工为标
- 十六、祝由
- 十七、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治之极于一
- 十八、五过四德
- 十九、四失
- 二十、辟疗五疫
- 十三卷 疾病类
- 十四卷 疾病类
- 十、十二经病
- 十一、六经病解
- 十二、阳明病解
- 十三、太阴阳明之异
- 十四、五决十经
- 十五、八虚以候五脏
- 十六、邪盛则实精夺则虚
- 十七、五脏虚实病刺
- 十八、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 十九、气血以并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 二十、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
- 二十一、虚实之反者病
- 二十二、五实五虚死
- 二十三、病气一日分四时
- 二十四、五脏病气法时
- 十五卷 疾病类
- 二十五、宣明五气
- 二十六、情志九气
- 二十七、八风五风四时之病
- 二十八、风证
- 二十九、风传五脏
- 三十、风厥劳风
- 三十一、肾风风水
- 三十二、酒风
- 三十三、贼风鬼神
- 三十四、厥逆
- 三十五、十二经之厥
- 三十六、厥逆头痛、五有余二不足者死
- 三十七、厥腰痛
- 三十八、厥逆之治须其气并
- 三十九、伤寒
- 四十、两感
- 四十一、温病暑病
- 四十二、遗证
- 四十三、阴阳交
- 四十四、五脏热病刺法
- 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
- 四十六、移热移寒
- 四十七、乳子病热死生
- 十六卷 疾病类
- 四十八、疟
- 四十九、又论疟
- 五十、诸经疟刺
- 五十一、如疟证
- 五十二、咳证
- 五十三、动静勇怯喘汗出于五脏
- 五十四、热食汗出
- 五十五、鼓胀
- 五十六、脏腑诸胀
- 五十七、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
-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 五十九、风水黄胆之辨
- 六十、消瘅热中
- 六十一、脾瘅胆瘅
- 十七卷 疾病类
- 六十二、胎孕
- 六十三、血枯
- 六十四、阳厥怒狂
- 六十五、癫疾
- 六十六、诸卒痛
- 六十七、痹证
- 六十八、周痹众痹之刺
- 六十九、十二经筋痹刺
- 七十、六经痹疝
- 七十一、痿证
- 七十二、肠
- 七十三、伏梁
- 七十四、息积
- 七十五、疹筋
- 七十六、风邪五变
- 七十七、病成而变
- 七十八、杂病所由
- 十八卷 疾病类
- 七十九、口问十二邪之刺
- 八十、涕泪
- 八十一、神乱则惑、善忘、饥不嗜食
- 八十二、不得卧
- 八十三、不卧多卧
- 八十四、阴阳之逆厥而为梦
- 八十五、梦寐
- 八十六、痈疽
- 八十七、风寒痈肿
- 八十八、胃脘痈颈痈
- 八十九、痈疽五逆
- 九十、瘰
- 九十一、失守失强者死
- 九十二、五逆缓急
- 九十三、风痹死证
- 九十四、病传死期
- 九十五、阴阳气绝死期
- 九十六、四时病死期
- 九十七、十二经终
- 十九卷 针刺类
- 一、九针之要
- 二、九针
- 三、九针之义应天人
- 四、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 五、九变十二节
- 六、三刺浅深五刺五脏
- 七、用针虚实补泻
- 八、阴阳虚实补泻先后
- 九、宝命全角必先治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 十、九针推论
- 十一、官能
- 十二、内外揣
- 十三、八正神明泻方补圆
- 十四、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
- 十五、候气察三部九候
- 十六、候气
- 二十卷 针刺类
- 十七、五变五输刺应五时
- 十八、四时之刺
- 十九、刺分四时逆则为害
- 二十、肥瘦婴壮逆顺之刺
- 二十一、血络之刺其应有异
- 二十二、行针血气六不同
- 二十三、持针纵舍屈折少阴无俞
- 二十四、六腑之病取之于合
- 二十五、邪在五脏之刺
- 二十六、卫气失常皮肉气血筋骨之刺
- 二十七、五乱之刺
- 二十八、四盛关格之刺
- 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 三十、缪刺巨刺
- 二十一卷 针刺类
- 三十一、阴阳形气外内易难
- 三十二、刺有三变营卫寒痹
- 三十三、刺有五节
- 三十四、五邪之刺
- 三十五、解结推引
- 三十六、刺诸风
- 三十七、刺灸癫狂
- 三十八、肾主水水俞五十七穴
- 三十九、热病五十九俞
- 四十、诸热病死生刺法
- 四十一、刺寒热
- 四十二、灸寒热
- 四十三、刺头痛
- 四十四、刺头项七窍病
- 四十五、卒然失音之刺
- 四十六、刺心痛并虫瘕蛟
- 二十二卷 针刺类
- 四十七、刺胸背腹病
- 四十八、上膈下膈虫痈之刺
- 四十九、刺腰痛
- 五十、刺厥痹
- 五十一、刺四肢病
- 五十二、久病可刺
- 五十三、刺诸病诸痛
- 五十四、刺痈疽
- 五十五、冬月少针非痈疽之谓
- 五十六、贵贱逆顺
- 五十七、刺有大约须明逆顺
- 五十八、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九宜
- 五十九、针分三气失宜为害
- 六十、用针先诊反治为害
- 六十一、勿迎五里能杀生人
- 六十二、得气失气在十二禁
- 六十三、刺禁
- 六十四、刺害
- 二十三卷 运气类
- 二十四卷 运气类
- 二十五卷 运气类
- 二十六卷 运气类
- 二十七卷 运气
- 二十四、六气之化分司天地主岁纪岁间气纪步少阴不司气化
- 二十五、天地淫胜病治
- 二十六、邪气反胜之治
- 二十七、六气相胜病治
- 二十八、六气之复病治
- 二十九、天枢上下胜复有常
- 三十、客主胜而无复病治各有正味
- 三十一、六气之胜五脏受邪脉应
- 三十二、胜复早晏脉应
- 三十三、三阴三阳幽明分至
- 三十四、六气补泻用有先后
- 三十五、九宫八风
- 三十六、贼风邪气乘虚伤人
- 二十八卷 运气类
- 三十七、升降不前须穷刺法
- 三十八、升降不前气变民病之异
- 三十九、司天不迁正不退位之刺
- 四十、不迁正退位气变民病之异
- 四十一、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
- 四十二、刚柔失守之义
- 四十三、十二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 四十四、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义
- 二十九卷 会通类
- 三十卷 会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