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 维生素缺乏与贫血
17.4.1 维生素C缺乏
维生素C缺乏时,叶酸在体内还原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四氢叶酸受阻。叶酸能代替维生素C参与酪氨酸代谢,维生素C缺乏时,叶酸需要量增加。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维生素C缺乏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维生素C缺乏引起贫血另一原因为出血。
17.4.2 维生素E缺乏
维生素E缺乏多发生在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尤其在出生体重低于1500g者易见。
其原因有摄入不足,吸收不良,运转维生素E的脂蛋白量降低,生长发育迅速时,维生素E的需要量增加,食物中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饮食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增加,可增加红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维生素E为抗氧化剂,有防止红细胞膜上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的作用。维生素E缺乏时,红细胞膜上脂质易被氧化,尤其在遇到过氧化氢,巴比妥酸、维生素K及低出生体重儿服用较大量铁剂以预防缺铁性贫血时。
本症常发生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人工喂养者,于生后6~10周出现维生素E缺乏综合征,症状包括不安宁、惊醒、浮肿、轻度溶血等。血红蛋白可低至70~90g·L-1,红细胞大小不均,异形,破碎细胞,偶有球形,血小板常增多,过氧化氢试验呈阳性,维生素E测定常〈10μmol·L-1。
正常婴儿维生素E的需要量各人报道并不一致。用乳类喂养者为0.4 mg·d-1,用其他食物喂养者为1.5mg·d –1。
早产儿的维生素E含量明显低于足月儿,至生后2~3个月后,早产儿肠道吸收的量于达到足月儿水平,维生素E含量才升高。由于维生素E缺乏而引起的严重贫血并不常见,但为了尽量减少此病的发生,对低出生体重儿应给予维生素E以作预防,剂量为15~25mg·d-1,出生体重低于1000g者增加到50mg·d –1,可使维生素E维持到正常水平。有胰腺囊性纤维化和慢性脂肪吸收不良的患儿,应增加到100mg·d –1。肌注比口服效果好。肌注为隔日一次,共用2~3次。
17.4.3 其他维生素缺乏与贫血
其他维生素缺乏也可引起贫血,如维生素A、B2缺乏。另有原因不明的维生素B1反应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6参与δ-ALA合成酶的代谢,缺乏时血红素合成发生障碍,出现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临床上极少见。另一种维生素B6反应性贫血(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能被大剂量维生素B6所纠正,其发病机理可能为线粒体内铁的利用障碍,血红素离开线粒体时需要维生素B6的作用。尼克酸缺乏时(由于腹泻等)可引起贫血。
- 维生素缺乏与贫血《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缺乏《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维生素缺乏症《眼科学》
- 维生素和矿物质《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维素素C和P《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维生素K缺乏症《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维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维生素K缺乏症《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维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维生素K缺乏症《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伪病名论《温病条辨》
- 维生素K《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伪盲检查法《眼科学》
- 维生素K《药理学》
- 伪药必辨《轩岐救正论》
- 维生素K《医院药学》
- 苇茎《得配本草》
- 维生素K《临床营养学》
- 苇茎《药征续编》
- 维生素E缺乏症《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苇茎、芦根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 维生素E缺乏症《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苇茎汤方《备急千金要方》
- 维生素E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
- 苇叶《汤液本草》
- 维生素E(生育酚,产妊酚)《医院药学》
- 苇叶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维生素E《预防医学》
- 尾□骨《医宗金鉴》
- 维生素E《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尾椿《中医词典》
《临床营养学》
- 第一篇 营养概论
- 1 热能
- 2 蛋白质
- 3 脂类
- 4 碳水化物
- 5 维生素
- 5.1 前言
- 5.2 维生素A
- 5.3 维生素D
- 5.4 维生素E
- 5.5 维生素K
- 5.6 维生素B1
- 5.7 维生素B2
- 5.8 尼克酸
- 5.9 维生素B6
- 5.10 叶酸
- 5.11 维生素B12
- 5.12 维生素C
- 5.13 泛酸与生物素
- 参考文献
- 6 无机盐(常量元素)
- 7 微量元素
- 8 健康人营养
- 第二篇 营养缺乏病
- 9 引言
- 10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 11 维生素A缺乏病
- 11.1 病因学
- 11.2 维生素A缺乏病的病理与缺乏症状
- 11.3 维生素A缺乏病的诊断
- 11.4 维生素A缺乏病的预防
- 11.5 治疗
- 11.6 维生素A过多或中毒
- 11.7 维生素A与肿瘤的关系
- 11.8 维生素A与锌的关系
- 11.9 维生素A与药物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12 维生素B1缺乏病
- 13 维生素B2缺乏病
- 14 癞皮病
- 15 维生素C缺乏病
- 16 维生素D缺乏病
- 17 营养性贫血
- 18 锌缺乏
- 19 碘缺乏病与碘过多病
- 19.1 前言
- 19.2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历史与流行病学
- 19.3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 19.4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临床与诊断
- 19.5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防治
- 19.6 结语
- 19.7 碘过多病
- 19.8 高碘甲状腺肿的主要临床表现
- 19.9 高碘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
- 19.10 高碘甲状腺肿的预防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20 缺硒与克山病
- 20.1 引言
- 20.2 克山病和低硒间的关系
- 20.3 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硒的关系
- 20.4 克山病的病因
- 20.5 克山病的病理改变
- 20.6 克山病的临床表现
- 20.7 克山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20.8 克山病的治疗
- 20.9 克山病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21 必需脂肪酸缺乏病
- 第三篇 疾病与营养
- 22 引言
- 23 肥胖
- 24 糖尿病
- 25 痛风
- 26 胃肠道疾病
- 27 肝胆系统疾病
- 27.1 营养性肝脏疾病的原因
- 27.2 病毒性肝炎
- 27.3 脂肪肝
- 27.4 肝硬变(肝硬化)
- 27.5 肝功能衰竭与肝性脑病(肝昏迷)
- 27.6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氏病)
- 27.7 胆系结石和感染(胆石症与胆囊炎)
- 参考文献
- 28 心血管疾病
- 29 肾脏疾病
- 30 营养与遗传
- 31 营养与癌瘤
- 32 营养与感染和免疫
- 33 营养与烧伤
- 34 食物与过敏
- 35 营养与口腔疾病
- 36 几种神经系统疾病与营养
- 第四篇 特殊饮食与营养
- 37 外科创伤与营养
- 38 胃肠外营养
- 38.1 前言
- 38.2 影响营养的代谢因素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8.4 胃肠外营养的种类
- 38.5 胃肠外营养的指征
- 38.6 静脉用营养制剂
- 38.7 营养素的需要量
- 38.8 胃肠外营养的实施
- 38.9 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 38.10 胃肠外营养的监测
- 38.11 胃肠外营养的组织和护理
- 33.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39 要素膳
- 39.1 前言
- 39.2 要素膳的分类
- 39.3 要素膳的组成
- 39.4 要素膳的氮源
- 39.5 要素膳的性质
- 39.6 要素膳的生理
- 39.7 要素膳的适应证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9.9 使用方法
- 39.10 要素膳的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40 临床检查用饮食
- 40.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功能检查
- 40.2 甲状旁腺的功能检查
- 40.3 检查肾脏功能的试验饮食
- 40.4 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耐量试验饮食
- 40.5 检查小肠功能的粪脂测定试验饮食
- 40.6 检查先天性非溶血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型的低热量试
- 40.7 隐血试验饮食
- 40.8 胆囊造影饮食
- 参考文献
- 41 特殊条件下的营养
- 41.1 电离辐射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2 高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3 低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4 有害物质与营养素的关系
- 41.5 噪声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6 救生条件下的营养保证
- 41.7 应激状态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2 膳食调查
- 附录: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