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论
人身从脐中分,上部为阳,下部为阴,面为阳,背为阴,左为阳,右为阴,表为阳,里为阴,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语为阳,默为阴,寤为阳,寐为阴,呼为阳,吸为阴,魂为阳,魄为阴。《内经》言背为阳,是对腹为阴说,非谓背为阳而面为阴也。盖腹处下,而背居上,故以上者为阳,下者为阴耳。后人不明其说,以腹字当面字看,误矣。观《易》卦,阳盛于午,阴盛于子.背,北也,北属阴,阴静阳动,背不动,属阴明矣。又溺水死者,女尸必仰,女人阴气重也。男尸必仆,男人阳气重也。不更可验背之属阴,面之属阳哉?
夫阳盛于午,阴盛于子,此面阳背阴之义也。由复至干,左升为阳,由至坤,右降为阴,此左阳右阴之义也。阳主气,阴主血,阳大而阴小。乃丹溪谓∶左半血多,右半气多,人右手足大于左手足。何也?曰∶左右阴阳对待,本甚均平,无偏多偏少。然阳盛于午,至酉而犹热,阴盛于子,至卯而犹寒,岂非极盛之势,余气犹旺耶?然则左虽属阳,而阴反盛,右虽属阴,而阳反强,固可见矣。又何疑于左半身血多,右半身气多,右手足之大于左手足乎。(《医贯》谓∶冬至一阳生,当渐向暖和,乃腊月大寒,冰雪反甚,盖阳伏于下,逼阴于上,故井水气蒸而坚冰至。夏至一阴生,当渐向清凉,乃三伏潺暑,酷热反炽,盖阴盛于下,逼阳于上,故井水寒而雷电合。可以互证。)予尝病眼热,必右目先而甚,左目后而微,知左属血,火不易伤也。(所谓干柴者先灼,湿者后燃也。)又病脚肿,必左先而甚,右后而微,知右属气,湿尚易运也。又尝掩右目,用左目视月,则不如右目之明,以右目火盛,能远烛也。掩左目,用右目观书,则不如左目之朗,以左目水盛,能近鉴也。然此犹各有所长也。若较其强弱,则右必强于左。尝吹筒弋鸟,筒鸟相对若引绳,以为必中也,而不中,知二目之力有强弱不同也。因闭右目,独用左目视筒鸟如引绳,乃开右目并用,则大异矣,是左目为右目所夺也。又闭左目,独用右目,视筒鸟如引绳,乃开左目并视,其为如引绳者,亦无异也,是右目不为左目所夺也。岂非右目强而左目弱哉?故《经》言右耳目不如左耳目明者,吾不信也。腑为阳,脏为阴。细分之,则心肺处上部为阳,肝肾居下部为阴。又心与肺较,则肺属金为阴,心属火为阳。肝与肾较,肾属水为阴,肝属木为阳。又肺与肝较,则肺主降为阴,肝主升为阳。又肾有水有火,肾火为阳,肾水为阴。纷纭蕃变,无有定名。医书动言阴阳,而不切指其为何项,甚属朦混,当细分之。(如言阴虚,则未知其言血虚耶?肺虚耶?肾水虚耶?肾火虚耶?何不切指之曰血虚,曰肺虚,曰肾水虚,曰肾火虚,之为明白也。本集一一分晰之。)

- 阴阳论《医碥》
- 阴阳论《冯氏锦囊秘录》
- 阴阳论《医贯》
- 阴阳两虚发热《临证实验录》
- 阴阳论《重楼玉钥》
- 阴阳两虚《中医词典》
- 阴阳内外病生有纪《类经》
- 阴阳两虚《中医名词词典》
- 阴阳配合讲论三十五法《针灸神书》
- 阴阳两感歌《伤寒百证歌》
- 阴阳配合五行运化五方位《松峰说疫》
- 阴阳两部多少《麻科活人全书》
- 阴阳篇《景岳全书》
- 阴阳两补《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
- 阴阳篇《古今医统大全》
- 阴阳例《此事难知》
- 阴阳篇《经络全书》
-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论《张聿青医案》
- 阴阳气《景岳全书》
- 阴阳离决《中医词典》
- 阴阳气绝死期《类经》
- 阴阳离决《中医名词词典》
- 阴阳乔脉《黄帝内经太素》
- 阴阳离合篇《黄帝内经·素问》
- 阴阳清浊《黄帝内经·灵枢》
- 阴阳离合论篇《疡医大全》
- 阴阳清浊《灵枢悬解》
- 阴阳离合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 阴阳清浊《中医词典》
- 阴阳离合论《素问悬解》
- 阴阳清浊《内经评文》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