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碥》书籍目录

痢由湿热所致。或饮食湿热之物,或感受暑湿之气,(不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皆能致湿热。)积于肠胃,(不论何脏腑之湿热,皆得入肠胃,以胃为中土,主容受而传之肠也。)则正为邪阻,脾胃之营运失常。于是饮食日益停滞,化为败浊,胶粘肠胃之中,营运之机,益以不利。气郁为火,与所受湿热之气,混合为邪,攻刺作痛,此痢症所以腹痛也。(旧谓肺金之气,郁于大肠间,盖以气属肺为言耳,不必泥定是肺气也。实热者,火性急迫,不得宣通,其痛必甚。

虚寒则痛微,盖寒闭则痛甚,寒开则痛微。痢者虽滞而不畅,终是开而非闭,虚者少气,不甚壅故痛微。)邪能伤正,伤在血分则便血,曰赤痢。(当与肠风参看。)伤在气分则便脓,曰白痢。(脓有二∶一则胃中津液,一则水谷汁浆,均为邪火煎熬成脓。观饭食腐败,往往化为白脓可见。而津液稠浊,上出为痰,下出为脓,尤其明着。景岳谓是肠间脂膏剥刮而下。不思肠胃之里,并无脂膏,止有涎沫,观猪肠可见矣。

又大肠合肺主气,小肠合心主血,故古谓血从小肠来,脓从大肠来,不必泥也。)若血气并伤,则赤白兼见。

又或湿盛血败而色如豆汁,或热极而色见紫黑,(黑而光如漆者,为瘀血,有血丝者亦然。)或久痢而元气虚弱,湿痰败浊,色尘腐如屋漏水。(中原盖屋用泥,故漏水尘浊晦黑。)或证转虚寒,色如鱼脑,如鼻涕,如冻胶。(色同白痢,但有初起后剧,及寒热不同。)或脏腑败坏,面色如死猪肝鸡肝,(其色青黯。)此痢之所以有各色也。气既郁滞肠中,则欲升不升,欲降不降,忽而下逼,火性迫促,竟若不及更衣,然欲降而不能降,虽就圊却无所出。(气郁不宣,则胶固之积不出,即日食之糟粕,亦销铄胶粘,所出无几。)不降而偏欲降,才净手又要更衣,急迫频并,最是恼人,是为里急。邪迫肛门,气凝血聚,因而重坠,(亦有脱滑者,必病久乃见。)是为后重。痢本湿热,痢久阴伤,湿热转成燥热,肛门如火,广肠血枯,虽极力努责,(责,求也,努力以求其出也。)而糟粕干涩,欲出不能,但虚坐而无所出,是为虚坐努责。泻痢皆由于湿,而湿有寒热,皆能作泻。痢则因湿热,(若是寒湿,即当洞泄,无结滞不通,欲出不出等证。)谓痢有因寒湿者,谬也。均之湿热,而或泻或痢,何也?曰∶泻因湿热骤盛,火性急速,遽迫水谷暴下,不及蒸为腐败,倾盆而出,肠胃即清,故无胶固垢积。积滞既无,气行弗碍,浊降而清随升,故无里急后重。病发既速,则血气未伤,故无赤白血脓。痢则初起湿热尚微,积渐乃盛,盛而后发,为日既久,遂蕴酿出如许证候耳。有先泻后痢者,因湿少热多,湿已泻出,热尚未除,且泻久亡阴,阴虚又复生热,湿火转成燥火,刮逼肠垢与血而下,故转而为痢也。(古谓此为脾传肾,以脾恶湿,肾恶燥。此证先湿伤脾,后燥伤肾,故曰脾传肾也。其病为进,贼邪也。)有先痢后泻者,因湿多热少,痢久热去,而湿犹存。火与元气不两立,邪热既去,则正气得复,正不容邪,所余垢积与湿,至是尽行扫荡,(热邪在中,肺气被壅,热去则肺气下行,化水四布,有若时雨,沟浍皆盈,垢积尽荡矣。)故转为泻也。(此为肾传脾,其病为退,微邪也。)

夏时受邪,至秋病发,或疟或痢,其流虽异,其源则同。(盖夏月感受风凉,喜食生冷,风寒客于肌肤,邪正杂处,生冷停于肠胃,湿热相蒸,其时腠理开通,未至郁闭,胃气升发,未至遏抑。

至秋而气敛火降,邪在肌肤者,被敛而内蒸为疟,在肠胃者,被降而下迫为痢也。)

疟痢并作者,如疟止痢甚,加腹痛,饮食少进,此虚寒也。疟之止非真止,乃阴胜而阳不敢与争耳,补中益气汤(见气)加姜、桂。一服愈,如痢止疟复作,乃阳得补而渐伸,能与阴争,故疟复作,吉兆也。再服前方,以助微阳之力,加附子五钱,一证并除。按此说甚是,然岂无热陷于里,不与阴争,又岂无热胜寒衰,阴不敢争,故疟止痢甚者乎?一隅三反,是在明者。(再按疟痢并作,必先治疟,以表有风寒,宜先解表。若先治痢,恐虚其里,致表邪内陷也。)

疟后痢,乃余邪内伏,或脾气虚下陷使然,谓之似痢非痢。痢后疟,乃气血两虚,气虚则恶寒血虚发热,故寒热交争,谓之似疟非疟。二者俱作虚治,并用补中益气汤

凡痢证,有身热者为重,若兼外感者,(外感风寒郁为湿热致痢。)不在此论。苟非外感,而初起身热,是毒盛于里而达于外也。久痢身热,是阴虚而阳越于外也,故皆为重证。

呕逆为火邪上冲,亦不宜见此,即防噤口。

噤口,有因积垢壅滞,有因宿食不消,有因热毒上冲,有因停饮上逆,有因兜涩太早,邪反上干,有因过服寒剂,伤败胃气,以致饮食与药俱不能入,入即吐,此为危候。胃惫气陷,绝不思食者,不治。

屡止屡发,经年不愈者,名休息痢。多因兜涩太早,积热未清。或过服寒凉,元气下陷,肾虚不固所致。

时行疫痢,当求其时气而治之。盖必有彼此相同之证候,即其气也。(如皆见身肿,即为时气之湿也。)

凡痢初起,必无寒证。然其人平素阳虚,元气衰弱,又复过食生冷,以致火郁蒸成湿热,其标虽热,其本则寒,治当求本。若夫病久气虚,或过服凉剂,转为寒证,固甚多矣,所当细察。如始见烦渴引饮,喜冷畏热小便赤涩,面色黄赤,手足温暖,脉见数盛。久之则心不烦,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小水由赤而黄,由黄而白,面色亦转青白,手足不温而冷,脉变虚弱,则证转虚寒无疑。虚实当辨。如腹痛拒按者为实,喜按者为虚。脓血稠粘,数至圊而不能便者为实,不及拈衣而即泄出者为虚。未经泻荡而后重者为实,已经泻荡而仍后重者为虚。邪实之重,粪出少减,(名粪前坠,滞也。)少顷又重;(邪未尽也。)虚滑之重,粪出愈甚,(名粪后坠。)少顷略可。(较愈甚时略松也,气复升故也。)凡痢中所有之证,如烦渴,咽干,舌黑,肿胀,悉有虚实之殊,无得概指为实,当细别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碥》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碥》书籍目录
  1. 《医碥》
  2. 《临证指南医案》
  3. 《医碥》
  4. 《临证指南医案》
  5. 《医学正传》
  6. 《普济方·针灸》
  7. 《张聿青医案》
  8. 《张氏医通》
  9. 《古今医案按》
  10. 《张氏医通》
  11. 《丹溪心法》
  12. 《张氏医通》
  13. 《周慎斋遗书》
  14. 《医述》
  15. 《松峰说疫》
  16. 《医学入门》
  17. 《冷庐医话》
  18. 《续名医类案》
  19. 《丹溪治法心要》
  20. 《续名医类案》
  21. 《丹溪治法心要》
  22. 《续名医类案》
  23. 《友渔斋医话》
  24. 《女科秘旨》
  25.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26. 《中医词典》
  27. 《邵兰荪医案》
  28. 《傅青主女科》
  29. 《叶天士医案精华》
  30. 《孙真人海上方》
  31. 《医学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