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心经脉名手少阴经,小肠经脉名手太阳经,肺经脉名手太阴经,大肠经脉名手阳明经,心包络经脉名手厥阴经,三焦经脉名手少阳经,以各脉俱行于手,故言手,以别于足经也。肾经脉名足少阴经,膀胱经脉名足太阳经,脾经脉名足太阴经,胃经脉名足阳明经,肝经脉名足厥阴经,胆经脉名足少阳经,以各经俱行于足,故言足,以别于手经也。阴阳之分,则从其所系之脏腑而命之耳。然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也。四象之外,又增阳明、厥阴名色,非蛇足乎?则何不直以心经、小肠经等称称之之为得乎?又《内经》尝以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矣。则又何不以一阴、二阴等称称之乎?窃谓五脏配五行,六经配六爻。三阴经,坤之三画也;三阳经,干之三画也。
以一、二、三为序命之,似为妥当。而必立此太、少、厥等名色,且泥此生解,支离牵强,无当病情,千古相沿不改。此庄生所谓,呼牛者姑应以牛,呼马姑应以马耳。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医碥》
- 十二经配合《普济方·针灸》
- 十二经配十二支《普济方·针灸》
- 十二经纳支干歌《针灸问对》
- 十二经起止歌《医宗金鉴》
- 十二经纳天干歌《针灸聚英》
- 十二经起止歌《刺灸心法要诀》
- 十二经纳天干歌《针灸大全》
- 十二经气血刺《针灸素难要旨》
- 十二经纳甲一首(同前)《医经国小》
-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针灸大成》
- 十二经纳甲歌《经络汇编》
-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医宗金鉴》
- 十二经纳甲歌《脉诀汇辨》
-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医宗金鉴》
- 十二经纳甲歌《类经图翼》
-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外科心法要诀》
- 十二经纳干支歌《针灸大成》
-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类经图翼》
- 十二经纳地支歌《针灸大全》
-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脉诀汇辨》
- 十二经名词的说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刺灸心法要诀》
- 十二经脉走向规律及其病候《手掌与疾病》
-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经络汇编》
- 十二经脉昼夜流注歌《针灸聚英》
- 十二经气血多少诗《医学实在易》
- 十二经脉昼夜流注歌《古今医统大全》
- 十二经气血流注诗(旧本)《医学实在易》
- 十二经脉养胎以五行分四时《女科经纶》
- 十二经气血一首(集见内经形志篇)《医经国小》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