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
舌为心苗。脾脉连舌本,散舌下。肾脉挟舌本。膀胱、三焦筋并结舌本。肝脉络舌本。
舌胎,见四诊察舌条。舌衄,详血门。舌肿痛,舌下肿似又生一小舌,名重舌。
肿硬不柔活,名木舌。皆心、脾、胃经蕴热,凉膈散(见发热)、栀子金花汤(见唇)、玄参升麻汤。热而痰盛者,清热化痰汤。重舌外治,桑皮、僵蚕、发灰,醋调敷舌下,金丹(见咽喉)吹更妙。并用黄连、犀角、山栀、丹皮、生地、木通、赤芍、麦冬、连翘、生甘草。木舌肿甚,色如猪肝,满口胀塞,先于舌尖或两旁刺之,又看舌下有如蝼蛄、卧蚕肿突者刺出紫血,棉蘸甘草水润之,用百草霜细研醋调敷舌上下,或同盐等分井花水调涂。凡舌肿胀,宜刺舌尖或舌上或两旁出血,惟舌下廉泉穴属肾经,慎刺,恐出血太过则喑。按木舌有不痛者,痰湿盛于热也。又有麻舌,火嘘痰沸故麻,或血虚气涩亦麻,理详痹门。舌强,舌肿必强,即木舌之不能柔活也,牛黄散。又用蛇蜕烧存性,全蝎等分,为细末敷之。又有痰涎滞其筋脉,不能转运而强者。(详中风门。)又有热极燥血不能荣其筋脉,拘急而强者,(详中风门。)甚则为卷缩。舌卷缩,肝经热极,血枯不能荣筋,故卷缩。又伤寒直中阴经,寒甚筋脉收引,亦卷缩。并详伤寒。然《经》谓∶邪客三焦之络,喉痹舌卷,口干心烦。又谓∶大肠筋病,转筋舌卷。则不止肝之一经为然可知,亦不止伤寒一证为然可知矣。
风寒湿所中而舌强卷缩,小续命汤。(见中风。)挟热,升麻汤加桔梗漱之,碧雪敷之。舌出不收,热甚,(纵长之与肿大,一也,故皆为热甚。)珠末、冰片等分敷之,内服黄芩、僵蚕、胆星、乌药、竹沥等,去痰清热。伤寒热毒攻心,及伤寒愈后不能调摄,(阴阳易常有此。)与中毒、大惊、产后俱有之。甚有出数寸者,用巴豆一枚,去油取霜,纸捻卷之,内鼻中,舌自收,此治伤寒后不调摄者。产后者,朱砂末敷舌,令作产子状,以二女掖之,乃于壁外潜累盆盎,触倒作声,声闻而舌收矣。余者,雄鸡冠血浸舌,或冬青浓汁浸。舌纵流涎,涎从舌下廉泉穴出,乃肾火盛而逼津液上出也,神龟滋阴丸,(见痿芩)、连、栀、柏、竹沥、姜汁等可用。舌干裂,花粉散、泻心汤。舌生疮,甘露饮。口舌生疮。体倦食少,清热补血汤。不应,补中益气汤(见气)加五味子。思虑太过,血伤火动者,归脾汤(见血)加柴胡、栀子、丹皮。舌下生水泡,初起一,渐至七八枚,名连珠疳,吹口疳药。(见口。)

- 舌《医碥》
- 舌《证治准绳·杂病》
- 舌《医碥》
- 舌《证治准绳·类方》
- 舌《古今医案按》
- 舌《张氏医通》
- 舌《丹台玉案》
- 舌《证治准绳·幼科》
- 舌《医学心悟》
- 舌《医述》
- 舌《周慎斋遗书》
- 舌《续名医类案》
- 舌《冷庐医话》
- 舌《医宗金鉴》
- 舌《丹溪手镜》
- 舌《医学纲目》
- 舌《奇症汇》
- 舌《经络考》
- 舌《脉因证治》
- 舌《中医词典》
- 舌《痘疹心法要诀》
- 舌《常见病自测》
- 舌《也是山人医案》
- 舌《经络全书》
- 舌《急救良方》
- 绍兴邵《曹仁伯医案论》
- 舌《慈幼新书》
- 绍酒甲鱼《保健药膳》
- 舌《人体解剖学》
- 邵英俊《中医词典》
- 舌白如粉《塘医话》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