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说
男女媾精以成胎,精即水也,精中之气即火也。水火精气,妙合而凝,是为胎元。精以成形,气以成神,以其原于父母,故曰先天。然五官百骸,皆本此精以为质,而无非此水所灌充也。呼吸运动,皆本此气以为机,而无非此火所流行也。其独指肾为先天者,则以精气先结胞胎,中起一茎,形如莲蕊。一茎,即脐带也。莲蕊,即两肾也。两肾为水,命门之火寓焉。一阳藏于二阴之中,于卦为坎,以脏腑之始结在此,故独以肾中水火为先天也。先天水足,则儿肥盛而润泽;火足,则儿强健而精明。水得火,则气常温而不至于寒,火得水,则形常润而不至于槁。
苟先天水火一有偏胜,则禀受失其中和,而后天培养之功,为不可少矣。人生一日不再食则饥,故有资于饮食,则脾胃司之。胃主进纳,脾主运化,饮食之气味精华,由脾胃以灌输周身。气日盛而体日充,先天之水火赖此滋养以生生不息,故以脾胃为后天之本也。总之,人身中润泽之气即水也,温暖之气即火也。一有偏胜,其致自饮食者,调之甚易,其禀于胎气者,治之甚难,故先天为重。然不以畏难而废治,全赖饮食以救弊补偏,故后天为要也。
火根于肾,而属诸心,何也?曰∶肾于卦为坎,于令为冬,于位为北,本水之宅也。而阳根于阴,则火生焉,下潜而上升。心于卦为离,于令为夏,于位为南,则火之宅也。至其宅而后旺,故从其旺而属之心也。其曰∶心为君火,肾为相火。
又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何也?曰∶君者主也,向明以治。心为一身之主,神明出焉,故称君。相者竭其才能以奉君出治者也。肾位于下,输其火于心,以为神明之用,犹相臣竭其才力以奉君出治,故称相。位以职掌言,明以功能言也。火者,人身温和之气也。五脏六腑,皆有此温和之气,各归其部,则各有其位,各效其能,则各有其明。肾中相火,非无明也,阳方潜藏,光未被乎四表,职司封蛰,龙不离于深渊,故不言明而言位。失其位,则有飞扬僭越之患矣。心中君火,非无位也,君主无为,不与臣下较职守,神明有觉,独从方寸着虚灵,故不言位而言明也。失其明,则有昏惑晦昧之忧矣。然则君火、相火,皆吾身阳和之正气,而不可无者。而或指之为邪,谓君火可直折,相火不可直折,何也?曰∶失其正则为邪,失其和则为热。故谓君、相火为邪火者,乃指君火、相火之邪热者言,非君火、相火之本为邪也。直折犹云正治,治热以寒,治之正也。君火属心,居于上焦,其病无与于下。无与于下,则根本之真阳无恙,特炎于上者过乎赫曦,故可以寒凉治其有余之邪,使归于正,无所损于本原也。若肾中相火,居于下焦,病则必干乎上,无论下焦为寒鸟热,热固上僭,寒亦上浮。盖肾中水火同根,本无偏胜,若热盛而水亏,则火必致上炎;寒盛而火虚,亦必火因寒逼,不安其宅而上浮也。故言相火为病者,乃因其在上之热,而直探其在下之根言之。病既根于下,则不可以治上者治之矣,何也?火虚而治以寒凉,是益助其下焦之寒,火愈被逼而上浮矣。且为寒所逼之火,本无根之残焰,而又以寒折之,有不消灭者乎?水虚而火炎,若无妨于寒凉,不知火炎本乎水虚,不用平润之剂以补水,而徒用苦寒以制火,是何异因金银之缺少,而凿平马以相就,必致并伤其火而后已,故曰不可直折也。相火静而藏则属肾,动而发则属肝胆,此火布KT 于三焦,而心包络为三焦之脏,若肝之配胆,故又曰∶肝胆、三焦、心包络相火也。

- 水火说《医碥》
- 水火论《医贯》
- 水火说赞《目经大成》
- 水火炼蜜法《韩氏医通》
- 水火烫伤《中医外科学》
- 水火立命论《冯氏锦囊秘录》
- 水火相济《中医词典》
- 水火共制法《中药炮制》
- 水火之脏《中医词典》
- 水火分治一首(出玉匮密钥)《医经国小》
- 水积《中医词典》
- 水火分治《医学入门》
- 水激丹《中医词典》
- 水火不济《中医词典》
- 水激丹《外科启玄》
- 水火不济《中医名词词典》
- 水瘕《中医词典》
- 水火《医学真传》
- 水瘕方一首《外台秘要》
- 水火《医述》
- 水瘕候《诸病源候论》
- 水火《中医词典》
- 水鉴方《冯氏锦囊秘录》
- 水黄《中医词典》
- 水浆不消发饮《针灸甲乙经》
- 水花《证类本草》
- 水结膀胱《傅青主男科》
- 水葫芦丸《是斋百一选方》
- 水结胸《中医词典》
- 水荭草《本草蒙筌》
- 水解《儒门事亲》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