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胆

《医碥》书籍目录

病由湿热蒸发,如罨曲相似,遍身头目爪甲皆黄,小便黄赤不利,(有色如姜黄者。)

有外感郁热与素有之湿相蒸,或外感于湿与素有之热相蒸,而发黄者,宜从汗解,详《伤寒论》。有内生之湿热相蒸者,在上则吐之,在下则下之,利之。然有阳黄阴黄之分,盖热胜则为阳黄,湿胜而寒则为阴黄,不可概用寒药。内因有由于停食者,仲景所谓谷疸,寒热不食,(言其人先有寒热之病,则胃不和,故不能食也。)食即头眩,(强食不化,浊气上升使然。)心胸不安,久之发黄,(食郁成热,蒸湿而发。)茵陈蒿汤主之。又谓,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湿热瘀矣。)身体尽黄是也,(《内经》谓∶已食而饥者胃疸,乃热盛湿少,故能消谷,乃胃热非食滞也,与此不同。)此阳黄也。又谓,阳明病脉迟,(胃寒。)食难用饱,饱则发烦,(饱则不消而烦。)头眩,小便难,此欲作谷疸,(始虽寒,久亦成郁热。)虽下之,腹满如故,以脉迟故也,(详《伤寒论》·《阳明篇》中。)此阴黄也。有因于酒者,酒性热而质湿,湿热内瘀,多发黄,仲景所谓鼻燥心中热,脉浮欲吐者,吐之愈。(病属上焦。)又谓,心中懊 或热痛,不能食,栀子大黄汤主之。(病在中焦。)又谓,或无热,(无外热也,观或字知有外热者矣。)谵语,小腹满,脉沉者下之。(病在下焦。)又谓,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病在上焦者应吐,若误下则伤其血分,故血败而见黑色。)目青面黑,(举面目以该周身也。)

心中如淡蒜状,(辛味刺心。)大便黑,(瘀血之色。)皮肤爪之不仁(血痹于皮肤也。)是也。有由于房劳者,致肾水虚,相火炎,不特蒸湿成黄,并瘀血变黑,仲景所谓黄家日晡发热,(湿属脾土,故热发日晡所。)而反恶寒,(伤寒阳明证发热者必不恶寒,乃湿与热瘀痹于内,表阳不宣,故恶寒也。此乃辨证之法。)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额最高,火气之所熏故黑。)

足下热,因作黑疸。(先则额黑,后则周身皆黑。)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脾肾皆病矣,故难治。)消石矾石散主之。(消石咸寒除热,矾石除痼热在骨髓,大麦粥调服,恐伤胃也,然此方难用。)又谓,额上黑,微汗出,(湿欲外泄。)手足中热,薄暮即发,(阴热故暮发。)膀胱急,(血瘀急痛。)小便自利,(可知膀胱之急乃由血瘀。)曰女劳疸是也。

其余所因尚多,而古人止分谷疸、酒疸、女劳疸,及总名之黄胆,与五水中之黄汗(详水肿篇。)为五,然不必泥,当推展之。仲景谓疸而渴者难治,(热盛。)不渴易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阴者里也,里气逆故呕。)发于阳部,(表也。)其人振寒而热。(湿胜则寒,热胜则热。)

又谓,腹满舌痿,(湿痰壅塞舌本之筋,不得转掉也。或曰舌当作身,湿热伤筋故痿。)躁不得睡。又谓,诸黄胆,但利其小便,茵陈五苓散主之;脉浮当汗解,桂枝加黄 汤主之。(此方不可轻用。)又谓肚热,热在里,当下之。又谓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大黄消石丸,此皆言阳黄也。又谓,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此为寒气痞满,浮热上壅。)不可除热,除热必哕,(干呕也,虚阳为寒所闭,上哕而有声。)小半夏汤主之,(散寒降逆。)此言阴黄也。阴黄小便清白,大便不实,喜静能卧,脉迟弱无力,身冷自汗,当以虚寒治之。仲景所谓男子黄,小便自利,与小建中汤。(见劳倦。)王海藏谓,中州寒生黄,用大小建中,(见劳倦。)不必茵陈,皆气虚之阴黄也。(气虚则脾不运,久瘀于里,则脾败而色外见,故黄,其黄色必淡。)戴复庵谓,失血后多面黄,或遍身黄,(但不及耳目。)

血不荣也,如竹木春夏叶润则绿,至秋则干黄,宜养荣汤、(见虚损。)十全大补汤,(见虚损。)妨食者,四君子(见气。)加黄 、扁豆。此血虚之阴黄也。(此为干黄,小便利,四肢不沉重也。)以上所论黄胆证,《准绳》谓是暴病,(言其黄骤然而见也。)故仲景以十八日为期。(仲景谓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难治。十八日乃脾土寄旺于四季之期,十者土之成数,逾十日不瘥,则旺气就衰,故难愈也。然可不泥。)另有一种病黄者,(其黄以渐见,久而不愈者。)名食劳疳黄,(或由食积,或由劳倦,或由疳积所致,或名黄胖,胖者,肿也。)大小温中丸枣矾丸、暖中丸。上前三方,以针砂、醋之类伐肝,以术、米之类助脾,后一方以矾醋之酸泻肝,(湿热蒸而发胖,如馒头蒸而起发,矾醋收敛,使之瘦缩,凡收敛即属伐肝。)以枣肉之甘补脾,虚人佐以补剂。按此即今人所谓黄肿,与黄胆分别处在肿而色带白,眼目如故,不如黄胆之眼目皆黄,(湿盛则但黄而不亮,热盛则鲜明如橘子,干黄则枯槁不润。盖色润者属水,色光者属火。若色如烟熏,黄黑晦滞,枯槁无光,为危证。旧说湿胜如熏黄黑晦,存参。按黑晦即不亮也,然未必枯,若并不润,则是瘀败之死水,难治矣。)

而不带白,且无肿状,似不必以暴渐分。又黄肿多有虫与食积,有虫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米茶叶之类,用使君子槟榔、川练、雷丸之类。食积则用消食药,剂中不可无针砂,消积平肝,其功最速,治法亦与黄胆有别也。又有温疫发黄,详温疫门。又有瘀血发黄,身热小便利,大便黑,脉涩,桃仁承气汤(见血),下尽黑物愈。又有身不黄,独目黄者,《经》云∶风气自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 ,其人肥,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青龙散主之。(按此亦举隅之论耳。)

治法∶丹溪谓,五疸不必细分,概以湿热治之。养胃化疸汤茵陈苍术木通泽泻猪苓山栀白茯苓薏苡仁。食滞加神曲山楂麦芽。酒疸加苜蓿葛根。女劳疸加当归红花活血。有神验方∶黄蜡香油摊膏,长六寸,箸头卷,湿面二指浓,大如掌,中以指穿一孔,对脐贴,将膏卷入孔,燃火熏,最久者九条立愈。谷疸,红丸子(见伤饮食)、《宝鉴》茵陈栀子汤谷疸丸。酒疸,栀子大黄汤葛根煎汤,或栀子仁煎汤调五苓散,(见伤湿。)或生料五苓散干葛一钱,或葛花解酲汤。(见伤饮食。)酒疸变成腹胀,渐至面目周身俱肿,霍脾饮加木香麦芽各五分。

女劳疸,加味四君子汤、(大便不健者宜。)滑石散、(小便不利者宜。)肾疸汤。病后脾气虚而黄者,异功散(见气)加黄 、扁豆各一钱。黑疸多危,急用土瓜根一斤,捣碎,绞汁六合,顿服,当有黄水从小便出再服之。目黄不除,瓜蒂散(见伤饮食)搐鼻取黄水。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碥》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碥》书籍目录
  1. 黄胆《医碥》
  2. 黄胆《普济方·针灸》
  3. 黄胆《医碥》
  4. 黄胆《寿世保元》
  5. 黄胆《医学正传》
  6. 黄胆《证治准绳·杂病》
  7. 黄胆《顾松园医镜》
  8. 黄胆《证治准绳·类方》
  9. 黄胆《古今医案按》
  10. 黄胆《证治准绳·幼科》
  11. 黄胆《古今医案按》
  12. 黄胆《医学入门》
  13. 黄胆《灵素节注类编》
  14. 黄胆《续名医类案》
  15. 黄胆《儒门事亲》
  16. 黄胆《续名医类案》
  17. 黄胆《明医指掌》
  18. 黄胆《幼幼新书》
  19. 黄胆《针灸资生经》
  20. 黄胆《医学纲目》
  21. 黄胆《急救广生集》
  22. 黄胆《医学纲目》
  23. 黄胆《急救广生集》
  24. 黄胆《医学传灯》
  25. 黄胆《脉症治方》
  26. 黄胆《新修本草》
  27. 黄胆《幼科释谜》
  28. 黄胆《千金翼方》
  29. 黄胆《奇效简便良方》
  30. 黄胆《千金翼方》
  31. 黄胆《幼科折衷》

《医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