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
膀胱脉抵腰,肾脉入腰。又经曰∶腰者、肾之府也,转摇不能,肾将惫矣。是腰痛乃肾与膀胱之病也。太阳经虚,则风寒湿诸客邪皆得为患,而肾虚之所患尤多。
腰肢痿弱,身体疲倦,脚膝酸软,脉或洪或细,皆无力,痛亦悠悠隐隐不甚,是其候也。分寒热二证,脉细无力,气怯弱,小便清利,为阳虚,宜肾气丸(见虚损)、橘香丸、生料鹿茸丸(见血)之类。仍以茴香炒研,猪腰切片,勿令断,糁末其内,纸裹煨热,黄酒下。脉洪而无力,小便黄赤,虚火时炎,为阴虚。
东垣所谓醉以入房,损其真阴,则肾气热,热则腰脊痛不能举,久则髓减骨枯,发为骨痿,六味丸(见虚损)、滋肾丸(见小便不通)、封髓丹(见遗精)之类。疟痢后,月经后痛者,多属虚,于补气血药加杜仲、侧柏叶。丹溪云∶久腰痛,必用官桂开之,痛方止。胁腹痛亦然。有风有寒,有湿有热,有闪挫,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伤于风,脉必浮,或左或右,痛无常处,牵引两足,羌、防、秦艽必用。感寒而痛,腰间冷如冰,脉必紧,得热则减,得寒则增,姜附汤(见中寒)加辣桂、杜仲,外用摩腰膏。伤于湿,如坐水中,脉必缓,遇天阴或久坐(久坐则湿凝)必发,身体肿,渗湿汤、肾着汤。(并见伤湿。)体重腰冷,饮食如故,小便自利,名肾着,(寒湿之气,凝着不行。)治宜除湿兼温散。风湿,独活寄生汤。湿热,苍术汤、独活汤、羌活汤。闪挫或跌扑损伤而痛。乳香痛散,五积散(见中寒)加桃仁、大黄、苏木各一钱,倍当归。或以茴香根同红曲擂烂,热酒调服。若因劳役负重而痛,和气饮(见肿胀),或普贤正气散。瘀血脉必涩,转侧若刀锥之刺,大便黑,日轻夜重,桃仁酒调黑神散,或四物(并见血)。加桃仁、红花之属。气滞脉必沉,乌药顺气散(见中风)、人参顺气散。痰注脉必滑,或沉弦,二陈(见痰)加南星、香附、乌药、枳壳、威灵仙治痛要药,为末,每用二钱,糁猪腰内煨吃,热酒下,微利为度。
杜仲(姜汁炒断丝)、黑丑、破故纸、桃仁(炒,去皮尖)、玄胡索,等份为末,酒煮面糊,胡桃肉和丸,桐子大,空心温酒或白汤下五七十丸,宜下者用之。腰痛虽属肾与膀胱,然有子病累母者,故郁怒伤肝亦致腰痛,宜调肝散。有土病及水者,故忧思伤脾,亦为腰痛,沉香降气汤(见气)和调气散(见中气。)腰痛面忽红忽黑,为心肾交争,难治之证也。

- 腰痛《医碥》
- 腰痛《普济方·针灸》
- 腰痛《医碥》
- 腰痛《普济方·针灸》
- 腰痛《医学正传》
- 腰痛《寿世保元》
- 腰痛《张聿青医案》
- 腰痛《证治准绳·杂病》
- 腰痛《古今医鉴》
- 腰痛《证治准绳·女科》
- 腰痛《济阴纲目》
- 腰痛《证治准绳·女科》
- 腰痛《万病回春》
- 腰痛《证治准绳·类方》
- 腰痛《顾松园医镜》
- 腰痛《张氏医通》
- 腰痛《古今医案按》
- 腰痛《张氏医通》
- 腰痛《古今医案按》
- 腰痛《证治准绳·幼科》
- 腰痛《古今名医汇粹》
- 腰痛《杂病广要》
- 腰痛《证治汇补》
- 腰痛《医述》
- 腰痛《明医指掌》
- 腰痛《医述》
- 腰痛《医学摘粹》
- 腰痛《医述》
- 腰痛《医学摘粹》
- 腰痛《医学入门》
- 腰痛《医学心悟》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