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两虚发热

《临证实验录》书籍目录

张某,男,57岁,忻县预制厂工人。咳嗽气短十载有余,近因外感症状加重,发热不退,于1980年3月1日入住内科。

住院后检查:体温38.4℃,脉搏98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130/90mmHg ,双肺有干哕音,且伴有哮鸣音,右腋下可闻湿性哕音。X线胸片提示:两肺纹理增粗、紊乱,阴影呈条索状、斑点状,肺动脉段明显突出,右心室扩大。心电图提示:电轴右偏,肺型P波。化验血、尿常规均在正常范围。诊断为肺气肿、肺心病。经抗感染、强心治疗十日,未见明显变化,遂行会诊。

发热于午后至子夜,其不恶寒,知表邪已解。刻下咳嗽气短,动则加剧,夜间明显,痰多而不利,面色晦暗,眩晕失眠,胃纳呆滞,口舌糜痛,小便频数,大便溏,日一行,口干唇燥,喜冷思饮。舌质红嫩无苔,脉来细数。

脉症分析:久病缠身,肾阴亏损,难以纳气归根,故动则喘息,倦怠神疲。发热眩晕,口舌糜痛,皆一派阴虚之象。然舌质红嫩润滑,而非红瘦干涩;大便溏,而非秘,是为阴阳俱虚之候也。,治当阴阳双补,于滋阴壮水剂中少佐温阳之品,拟肾气汤加减:

熟地15g 山药15g 麦冬15g 山萸12g 茯苓10g 石膏15g 肉桂3g 二剂

二诊:身热已退(36.1℃),口舌糜烂减轻,已不疼痛。

仍动则喘息,眩晕寐差,口苦心烦。原方去肉桂,加黄芩10g ,丹皮10g ,地骨皮15g ,二剂。

三诊:身复热(38.7℃),午后至子夜持续不降,舌又糜痛,不能人寐。询之,知其发热时双足冷至膑膝,喜生冷,然食后痰涎顷刻增多。由此观之,久病阴虚,阴损及阳,单纯滋阴而不壮阳,则浮游之阳难以安宅。基于阴阳互根之理,宜壮水益火,务求阴阳平秘。复拟肾气汤加减:

熟地24g 山药12g 麦冬15g 山萸12g 丹皮10g 茯苓10g 附子6g 肉桂6g 二剂

四诊:发热尽退,肢温神沛,咳喘亦轻,嘱服金匮肾气丸以善后。

按:身热于午后至子夜,热时足c冷至膝,不烙不蒸,故非热深厥深之阳明热也。虽口干舌燥,思饮思冷。然非大渴引饮,且多食水果,痰即增多,由是观之,证非实热。

乃虚热也。盖久病缠身,阴损及阳,肾不作强,不能纳气归根而动则喘息、短气不续;脾失健运,难以散精化湿而食少痰多,眩晕便溏;心血不足则面晦无华,舌尖糜烂。

心悸少寐,脉见细数。阴阳两虚,则阴阳双补,本属正确之治,而惑于口苦心烦,去掉肉桂,并加苦寒之黄芩,致症状加重,实属误治。复用原法,诸症始解。可见阴阳两虚证,惟滋阴益阳方能功成。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临证实验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临证实验录》书籍目录
  1. 阴阳两虚发热《临证实验录》
  2. 阴阳两虚《中医词典》
  3. 阴阳论《冯氏锦囊秘录》
  4. 阴阳两虚《中医名词词典》
  5. 阴阳论《医碥》
  6. 阴阳两感歌《伤寒百证歌》
  7. 阴阳论《医贯》
  8. 阴阳两部多少《麻科活人全书》
  9. 阴阳论《重楼玉钥》
  10. 阴阳两补《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
  11. 阴阳内外病生有纪《类经》
  12. 阴阳例《此事难知》
  13. 阴阳配合讲论三十五法《针灸神书》
  14.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论《张聿青医案》
  15. 阴阳配合五行运化五方位《松峰说疫》
  16. 阴阳离决《中医词典》
  17. 阴阳篇《景岳全书》
  18. 阴阳离决《中医名词词典》
  19. 阴阳篇《古今医统大全》
  20. 阴阳离合篇《黄帝内经·素问》
  21. 阴阳篇《经络全书》
  22. 阴阳离合论篇《疡医大全》
  23. 阴阳气《景岳全书》
  24. 阴阳离合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25. 阴阳气绝死期《类经》
  26. 阴阳离合论《素问悬解》
  27. 阴阳乔脉《黄帝内经太素》
  28. 阴阳离合论《素问悬解》
  29. 阴阳清浊《黄帝内经·灵枢》
  30. 阴阳离合《类经》
  31. 阴阳清浊《灵枢悬解》

《临证实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