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痛
(身体拘急)
体痛,谓一身尽痛,伤寒、(太阳表证,六脉俱紧,发汗后痛,为气血不和,脉弦迟。)
阴毒、(伤寒阴毒,痛如被杖。)霍乱、(吐泻腹痛。)中暑、(汗太多,脉虚。)湿痹、(湿流关节,一身尽痛,风湿相搏,重痛不可转侧,脉缓。)虚劳,(气血虚损,脉弦小,或虚数。)皆有之。寒者,甘草附子汤。
热者,当归拈痛汤。内伤劳倦饮食,兼感风湿者,补中益气汤(见气)。加羌、防、升麻、苍术、本治之。春月寒湿郁遏,清阳不得升,火伏下焦,浮而躁热,虽在阴室中亦汗出,壮火食气,困乏懒言,以麻黄复煎汤,渐渐发之,令寒湿去,阳气升,困倦乃退。遍身痛如劳证者,参、 、甘草、附子(炮)、羌活、木香、知母、芍药、川芎、前胡、枳壳、桔梗、白术、当归、茯苓、半夏(制),各五钱,柴胡、鳖甲(醋炙)各一两,桂心、酸枣仁各三钱,杏仁(炒)五钱,为末,每服四钱,姜三片,枣二个,乌梅三个,葱白三寸,水煎空心调服。少年虚损冷惫,老人诸疾并治,惟伤寒体痛不宜。
活血丹与四物苍术各半汤相表里,治遍身骨节疼痛如神。身体拘急属寒,寒则收引也。又属湿,湿亦寒也。寒属肾,湿属脾,于二经取之。

- 身体痛《医碥》
- 身体痛《证治准绳·杂病》
- 身体痛《医碥》
- 身体痛《证治准绳·类方》
- 身体痛《伤寒六书》
- 身体痛《张氏医通》
- 身体痛《丹溪手镜》
- 身体痛《杂病广要》
- 身体痛《脉因证治》
- 身体痛《医学纲目》
- 身体痛《医效秘传》
- 身体疼痛流注不定《女科百问》
- 身体痛《伤寒括要》
- 身体拘急《医学纲目》
- 身体痛门《张氏医通》
- 身体骨节疼痛《女科证治准绳》
- 身体痿痹《丹溪治法心要》
- 身体骨节疼痛《证治准绳·女科》
- 身体胸腹隐热、隐疼、拘急、足冷《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身体烦疼《中医名词词典》
- 身体血滞作痛《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身体常瘙痒《女科百问》
- 身体肿胀《儿科要略》
- 身体不仁《中医词典》
- 身体卒痛候《诸病源候论》
- 身疼下利证九 太阳七十九《伤寒悬解》
- 身痛《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身疼无热《医法圆通》
- 身痛《医宗金鉴》
- 身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 身痛《医述》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