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温

《医碥》书籍目录

(温疟 风温 温毒 湿温)

温,春阳之气也,时至春而阳气发动。人应之,身中之阳气亦发动,一遇风寒外袭,闭其腠理,此气不得升发,即郁而为热,与冬月伤风寒发热无异。而有恶寒不恶寒之分者,以冬时阳气潜藏,表阳虚,故怯寒;春月阳气升发,表阳盛,故不怯寒也。无汗者当发散,然冬月阳微,可用辛温,春月阳盛,宜用辛凉。仲景麻黄汤止为冬月伤寒立法,不可混施于此证也。《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又谓∶凡病伤寒而成热者,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

程郊倩谓∶冬伤于寒,寒字当肾字看。盖肾水属冬,其气寒,故古人往往言肾为寒,如言肝为风,言脾为湿之类,细阅前代医书自见。冬伤寒云云,谓耗伤肾水,阴精泄而不藏,阴虚则火炎,至春阳气发动,炎炎之势不可遏止,一为风寒所郁,故温热病生耳。然岂特不藏精者乃然哉?即在平人,当春阳气升发,感受风寒郁而成病者固多。《金鉴》谓能藏精者其病轻,不藏精者其病重,韪矣。或曰∶《经》言温疟,谓得之冬中风寒,气藏骨髓中,至春则气大发,(寒郁火成热,因春阳而发为温疟也,即先夏至为病温之意。)邪不能自出,(句上当有若字。)因遇暑气,脑髓灼,肌肉消,(言热至骨。)腠理开发,(此五句,言若春时邪犹不能发,至夏乃发也,即后夏至为病暑意。)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先后内出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盛则热矣,衰(热气衰也)则气复返入,入则阳虚,虚则寒矣。(阳气发泄太过,则表虚而怯寒,表怯寒则气敛而内返,气内返则表愈虚,故寒也。)明是言冬时触寒,子何敢程说耶?曰∶《礼记》谓∶言非一端,而各有当。各求其当可也。风温即春温之重者。仲景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在冬月伤寒,则为阳明经证。)为热病。(春月感冒,邪在太阳,即得此证,不俟传至阳明乃见,故知为春温病也。)发汗已,(发汗则热泄,应愈矣。)身灼热者,名风温。(热盛得发表之剂,其势益扬,如风之煽火,愈加炽盛也。)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风温原本有汗,由内热炽盛蒸发之故,较春温内热不甚而无汗者为重矣。)身重,(壮热伤气,无气以动,故重。)多眠睡,鼻息必鼾,(热壅神昏也)语言难出。(气伤懒言。)若被下者,小便不利,(亡阴泉竭。)直视,(精不荣于目也。)失溲。(阴不守于内也。)若被火者,微发黄色,(火上加火,热湿欲发黄,而热多湿少,故微黄也。)剧则如惊痫,(热极生风。)时螈 。(筋为热灼,干缩而抽搐也。)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大抵风温忌汗,亦不宜下,(里热未实者不宜。)尤不宜火,当用双解散麻黄,加桂枝石膏。(余谓桂枝不必加。)春温无汗虽宜解表,然必兼清里,双解散,审其表里之重轻为加减可也。(双解散防风通圣散六一散也,《金鉴》称其神效,加减用之可也。)此方虽内犯芒硝大黄,然泄热莫速于此,且分两有限,不至太下,无伤也。前人云∶温热证误下不妨,误汗则殆。硝黄,可用则用之,可不用则去之,是在临证斟酌耳。

风温汗太多脉虚者,桂枝汤(见伤湿)合人参白虎汤。(见发热。)温病兼暑证,名温毒,治法不出上条。湿温即温病挟湿者,其证∶身重、胸满、多汗、两胫冷,白虎汤苍术茯苓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碥》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碥》书籍目录
  1. 春温《医碥》
  2. 春温《医碥》
  3. 春温《回春录》
  4. 春温《中医词典》
  5. 春温《时病论》
  6. 春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7. 春温《温病正宗》
  8. 春温《中医名词词典》
  9. 春温《眉寿堂方案选存》
  10. 春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11. 春温变热《伤寒六书》
  12. 春为温病《医学纲目》
  13. 春温辩论《六因条辨》
  14. 春水杨波《中医词典》
  15. 春温病论《温热暑疫全书》
  16. 春水扬波《目经大成》
  17. 春温风温《临证指南医案》
  18. 春时用药诸方《养老奉亲书》
  19. 春温风温夏热秋燥冬寒症治《幼科释谜》
  20. 春时摄养《养老奉亲书》
  21. 春温集补证治并方《温热暑疫全书》
  22.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时病论》
  23. 春温门(三十三则)《辨证录》
  24.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侣山堂类辩》
  25. 春温逆入心包《凌临灵方》
  26.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此事难知》
  27. 春温似疫篇《外经微言》
  28. 春伤于风大意《时病论》
  29. 春温痰火发狂证《余无言医案》
  30. 春三月《寿世传真》
  31. 春温条辨三十条《六因条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