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面
察面图(图)
庭(即天庭)以候首面,阙(即眉心)以候肺,阙以上候咽喉,下极(即山根)以候心,年寿(即鼻柱)以候肝,其左右以候胆,面王(即准头)以候脾,方上(即鼻隧)以候胃,人中以候膀胱、子宫,面中央(颧骨之下,迎香之外)以候大肠,大肠之旁(颊之上也)以候肾,面王以上(两颧内,鼻准旁)以候小肠。
上本《内经》,后人又以天庭候心,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鼻候脾,颏候肾,参而查之可也。
面有青黄赤白黑,以应五脏。岐伯曰∶生于心,如以缟(素帛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红,谓淡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青含赤色。)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实;
(黄含赤色。)生于肾,如以缟裹紫,(黑含赤色。按五色俱带赤,乃血之本色。然色为精神所发现,欲藏不欲露,故如缟裹。若露则为脏气失守,精气外浮,中脏告竭矣。)此为无病之色。若病而色见,则以相生者吉,相克者凶;(如脾病泄泻,而见赤色,为相生,见青色为相克。又秋见黄色∶为相生,见赤色为相克也。)滋润而明亮者吉,枯槁而晦滞者凶。(即《内经》所谓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之意。面不润责之水,无光责之火。)晦滞之色,上行者,病益甚,(审其色之尖锐向上,知为上行,向下知为下行。下文内走外走等仿此。)下行如云散者,病渐已。女子色见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反此。色散未聚,病亦未聚。(凡色明显者为新病,浊晦者为久病。)色从面内走面外,病亦自内走外。左右上下,以此推之。
青色属肝,主风,主惊,主寒,主痛。面唇青者,寒极也。青而脱色,(脱色,谓面无血色,神采脱也。)惊恐也。青而黑者,多寒痛。青而白者,多虚风。(以上皆寒证。盖肝阳不足,阴寒内凝,脾失其营运之权,故多腹中冷痛,吐泄之疾。)青而赤者,为肝火。
青赤而晦滞者,为郁火。(以上热证。)
赤色属心,主热。心热者,庭先赤。脾热者,鼻先赤。肺热者,右颊先赤。肾热者,颐颏先赤。肝热者,左颊先赤。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汗不彻故也。(此伤寒太阳经表热证。)面赤而潮热谵语者,胃实也。(此伤寒阳明腑实热证。)面赤如微酣,或两颧浅红娇嫩,游移不定,(不尽面通红。)乃阴证戴阳,必下利清谷,或小便清白,(或淡黄。)脉沉细,或浮数无力,按之欲散。
虽或烦躁发热,欲坐卧泥水中,(外热甚也。)渴欲饮水,或咽喉痛,证似实热,而索水置前却不能饮,肌表虽大热,而重按之则不热,或反觉冷,且两足必冷,须审。(此伤寒直中寒证。)
又有面赤烦躁,遍舌生疮生刺,舌敛缩如荔枝状,或痰涎涌盛,喘急,小便频数,口干引饮,两唇焦裂,喉间如烟火上攻,两足心如烙,脉洪数无论,按之有力,扪其身烙手,此肾虚火不归元所致,证最难辨。但病由内伤,其来以渐,是乃干柴烈火,不戢自焚,与上所列三证,固自不同也。又有久病虚人,两颧至午后带赤者,此则阴虚火动之常证,虽未至如上证之烈,亦内伤也。(以上二证皆虚热。)赤色出于两颧,(状若装朱。)大如拇指者,病虽愈必死。(又热病无汗颧赤死,盖颧以骨为主,骨属肾,水恶反克也。)
黄色属脾,主湿热,食积。黄而明如橘子者,湿少热多也。黄如烟熏,暗浊不明,湿多热少也。(湿土瘀浊。)黄而黯淡者,则为寒湿。黄而枯 者,胃中有火。
黄而色淡,胃气虚。黄而青黑者,为木克土,(肝阳不升,脾为寒滞。)水无制。(脾不运则水停。)
白色属肺,主气血虚寒,纵有虚火,断无实热。白而无神者,为肝泄脱血。白而青者,气寒血凝。白而淖泽,肺胃之充也。白而肥,有痰。白而瘦,爪甲鲜赤,气虚有火也。
黑色属肾,主寒,主痛。青黑为阴寒,焦黑齿槁,为肾热。黑而枯夭,见于耳目口鼻,不论何处,俱不吉。若见于天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阴晦之色,加于阳之高位,故死。)
面惨不光者,阴寒也。面光不惨者,阳热也。面如锦纹者,阳毒也。面垢如油,喘促者,暑病也。
凡暴感客邪之色,不妨昏浊壅滞,病久气虚,只宜瘦削清 。若病邪方锐,而青白少神,气羸久困,而妩媚鲜泽,咸非正色,五色之中,青黑黯惨,无论病之新久,总属阳气不振。惟黄色见于面目,而明润者,向愈之候也。此经所以谓面黄,目青或赤,或白或黑,皆不死。(以黄色在也。)面青,目赤或黑;面赤,目白或青;
面黑,目白,皆死。(以无黄色也。按面目色同,为顺,色异为逆,说本华佗。则此所谓不死者,但不死耳,非顺也。)

- 察面《医碥》
- 察脉大法《伤寒寻源》
- 察面色《儿科萃精》
- 察脉《伤寒括要》
- 察目《中医名词词典》
- 察脉《医学入门》
- 察目《中医词典》
- 察口唇法《伤寒括要》
- 察目《医碥》
- 察疽发有内外之别《外科精要》
- 察目法《伤寒指掌》
- 察疽发有内外之别《集验背疽方》
- 察目法《伤寒括要》
- 察耳法《伤寒括要》
- 察平人损至脉法《察病指南》
- 察耳《厘正按摩要术》
- 察色《医宗金鉴》
- 察耳《医碥》
- 察色《医述》
- 察儿病症秘旨《幼科推拿秘书》
- 察色《证治准绳·幼科》
- 察唇口《厘正按摩要术》
- 察色《幼科释谜》
- 察唇齿《医碥》
- 察色《幼科心法要诀》
- 察齿《厘正按摩要术》
- 察色法《伤寒括要》
- 察病形色歌《古今医统大全》
- 察色观病患生死候歌《脉诀刊误》
- 察病轻重一首(出图经本草)《医经国小》
- 察色观病生死候歌《脉诀乳海》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