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恶寒有五
一为阳衰表虚
此《经》所谓阳虚则恶寒也。治宜姜、附、参 之类,助阳固表。又有痹气一症。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指脏腑言)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寒湿之气凝闭于肌体。)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此则阳衰而兼寒实者也。
一为阴乘阳位
上焦阳虚,下焦素有阴寒之气,发动乘虚上干,故恶寒也。
一为阳气郁陷
或酒食、痰血、水湿、疮毒,郁抑阳气于里,不达于表;或劳倦郁抑,中气下陷,不能升发,则表虚而怯寒也。或发之,或吐之。(产后血瘀、乳胀皆能致之。)观邪塞上焦不通,抑遏阳气,东垣用升阳益胃汤,丹溪用吐法,吐出湿痰,使阳气随吐升发,可见矣。
一为热盛气散
热盛于里,火能生风,冲突元气,气从火散,故凛凛而寒,甚则振颤,鼓颔咬牙,战栗如伤神守,有以大承气汤(见大便不通)下之而愈者。此外假寒,而内真热之症也。(此为阳盛格阴,与阴盛格阳相反。阳,指内热言;阴,指外寒言。内热外寒,两相格拒,所谓阳盛格阴也。)
一为肺被火刑
肺主皮毛,热则气张汗越,失其敛肃之权,腠理虚疏,不任风寒,故恶之。
上明恶寒之理。至内伤外感之辨,昼夜之分,详后。
一内外之辨
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则解。
一昼夜之分
夜寒者,阴气(即寒邪)。旺于阴分;(为里、为脏、为血。)昼寒者,阴邪加于阳分;昼夜俱寒者,重阴也。(与《发热篇》热分昼夜条对看,更详味下条自明。)按阳虚则畏寒而恶阴,故旦安而暮乱;(至夜则寒也。)阴虚则畏热而恶阳,故夜宁而朝争;(昼则热也。)此正虚之候也。阳邪实者,遇阳而愈旺,故朝热而暮轻;阴邪实者,逢阴而更强,故夜寒而昼减;此邪实之候也。阳虚而阴邪乘于阳分,则气行阳二十五度而病发,故日寒而夜息;阴虚而阳邪陷于阴分(即血分也),则气行阴二十五度而病发,故夜热而昼凉;(观疟疾或日发,或夜发,可见矣。)此正虚挟邪之候也。其有昼夜俱热甚者,为重阳无阴;昼夜俱寒甚者,为重阴无阳;昼寒夜热者,为阴阳交错也。其有久病虚弱,无分昼夜,作止不时者,以正气不能主持,而阴阳相乘,胜复无常也。(若壮实人初病见此,又为邪正相攻,不时扰动之故。
观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初无定期可见矣。)

- 内伤恶寒有五《医碥》
- 内伤恶寒《中医词典》
- 内伤发斑《中医词典》
- 内伤恶寒《中医词典》
- 内伤发斑《中医词典》
- 内伤呃逆《症因脉治》
- 内伤发热《傅青主男科》
- 内伤呃逆《中医词典》
- 内伤发热《明医杂着》
- 内伤呃逆《中医词典》
- 内伤发热《中医内科学》
- 内伤短气《中医词典》
- 内伤腹胀《中医词典》
- 内伤短气《中医词典》
- 内伤腹胀《中医词典》
- 内伤的舌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内伤寒发斑《松峰说疫》
- 内伤大要论《医原》
- 内伤寒发黄《松峰说疫》
- 内伤喘逆《中医词典》
- 内伤黄疸《中医词典》
- 内伤喘逆《中医词典》
- 内伤黄疸《中医词典》
- 内伤齿痛《症因脉治》
- 内伤霍乱烦渴《症因脉治》
- 内伤不得卧《中医词典》
- 内伤霍乱治验《卫生宝鉴》
- 内伤不得卧《中医词典》
- 内伤霍乱转筋《症因脉治》
- 内伤病因《中医基础理论》
- 内伤饥饱劳倦总方《医学入门》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