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恶寒有五

《医碥》书籍目录

一为阳衰表虚

此《经》所谓阳虚则恶寒也。治宜姜、附、参 之类,助阳固表。又有痹气一症。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指脏腑言)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寒湿之气凝闭于肌体。)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此则阳衰而兼寒实者也。

一为阴乘阳位

上焦阳虚,下焦素有阴寒之气,发动乘虚上干,故恶寒也。

一为阳气郁陷

或酒食、痰血、水湿、疮毒,郁抑阳气于里,不达于表;或劳倦郁抑,中气下陷,不能升发,则表虚而怯寒也。或发之,或吐之。(产后血瘀、乳胀皆能致之。)观邪塞上焦不通,抑遏阳气,东垣用升阳益胃汤,丹溪用吐法,吐出湿痰,使阳气随吐升发,可见矣。

一为热盛气散

热盛于里,火能生风,冲突元气,气从火散,故凛凛而寒,甚则振颤,鼓颔咬牙,战栗如伤神守,有以大承气汤(见大便不通)下之而愈者。此外假寒,而内真热之症也。(此为阳盛格阴,与阴盛格阳相反。阳,指内热言;阴,指外寒言。内热外寒,两相格拒,所谓阳盛格阴也。)

一为肺被火刑

肺主皮毛,热则气张汗越,失其敛肃之权,腠理虚疏,不任风寒,故恶之。

上明恶寒之理。至内伤外感之辨,昼夜之分,详后。

一内外之辨

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则解。

一昼夜之分

夜寒者,阴气(即寒邪)。旺于阴分;(为里、为脏、为血。)昼寒者,阴邪加于阳分;昼夜俱寒者,重阴也。(与《发热篇》热分昼夜条对看,更详味下条自明。)按阳虚则畏寒而恶阴,故旦安而暮乱;(至夜则寒也。)阴虚则畏热而恶阳,故夜宁而朝争;(昼则热也。)此正虚之候也。阳邪实者,遇阳而愈旺,故朝热而暮轻;阴邪实者,逢阴而更强,故夜寒而昼减;此邪实之候也。阳虚而阴邪乘于阳分,则气行阳二十五度而病发,故日寒而夜息;阴虚而阳邪陷于阴分(即血分也),则气行阴二十五度而病发,故夜热而昼凉;(观疟疾或日发,或夜发,可见矣。)此正虚挟邪之候也。其有昼夜俱热甚者,为重阳无阴;昼夜俱寒甚者,为重阴无阳;昼寒夜热者,为阴阳交错也。其有久病虚弱,无分昼夜,作止不时者,以正气不能主持,而阴阳相乘,胜复无常也。(若壮实人初病见此,又为邪正相攻,不时扰动之故。

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初无定期可见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碥》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碥》书籍目录
  1. 内伤恶寒有五《医碥》
  2. 内伤恶寒《中医词典》
  3. 内伤发斑《中医词典》
  4. 内伤恶寒《中医词典》
  5. 内伤发斑《中医词典》
  6. 内伤呃逆《症因脉治》
  7. 内伤发热《傅青主男科》
  8. 内伤呃逆《中医词典》
  9. 内伤发热《明医杂着》
  10. 内伤呃逆《中医词典》
  11. 内伤发热《中医内科学》
  12. 内伤短气《中医词典》
  13. 内伤腹胀《中医词典》
  14. 内伤短气《中医词典》
  15. 内伤腹胀《中医词典》
  16. 内伤的舌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7. 内伤寒发斑《松峰说疫》
  18. 内伤大要论《医原》
  19. 内伤寒发黄《松峰说疫》
  20. 内伤喘逆《中医词典》
  21. 内伤黄疸《中医词典》
  22. 内伤喘逆《中医词典》
  23. 内伤黄疸《中医词典》
  24. 内伤齿痛《症因脉治》
  25. 内伤霍乱烦渴《症因脉治》
  26. 内伤不得卧《中医词典》
  27. 内伤霍乱治验《卫生宝鉴》
  28. 内伤不得卧《中医词典》
  29. 内伤霍乱转筋《症因脉治》
  30. 内伤病因《中医基础理论》
  31. 内伤饥饱劳倦总方《医学入门》

《医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