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
痉,强直也,谓筋之收引紧急,而不舒纵也。其所以致此者有二∶一曰寒,筋得寒则血冻而坚凝,故紧急,观物之寒凝者必强硬可见,所谓寒则收引也。湿亦寒之属,故《经》谓诸痉皆属于湿也。一曰热,热甚则灼其血液干枯,干枯则短缩,观物之干者必缩可见也。又《经》谓诸强直皆属于风者,风有内外,内风则从乎热,外风则从乎寒也。《经》言痿属湿热,是湿与热合,故筋脉缓纵。(详痿门。)痉则湿与热分,故筋脉短缩。盖湿有寒湿,有热湿,寒湿如水之冰凝,故坚强;热湿如胶饴之熔化,故柔软。无湿而热则筋干,有热而湿则筋润也。
《金匮》痉证谓∶身热恶寒,(伤寒证。)颈项强急,面赤目赤,(阳明证。)头热足寒,(阳性上升也。)独头动摇,(此下乃痉证所独有,故用独字以别之。)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太阳脉循背上头,阳明脉挟口,寒客二经,故筋脉急致此。按此乃以寒则收引言。然热为寒郁,而伤血液筋枯,致此者多矣。)
又谓∶太阳病,无汗恶寒,为刚痉;(此寒伤营,寒胜血凝,筋脉收引之证也。)
有汗不恶寒,为柔痉。(汗出不恶寒,温病也,此血枯筋干缩之证。)又谓∶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内气虚寒,不化液也。)气上冲胸,(寒气上逆。)口噤不得语,(寒气盛,故牙关紧急。)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以发散太阳、阳明之寒。)又谓∶胸满,(里热壅也。)口噤,卧不着席,(反张甚也。)
脚挛急, 齿,(牙紧甚也。)可与大承气汤。(见大便不通。攻其热以救液。)又谓∶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KTKT 然,(俯仰不能自如之象。)脉反沉迟,(应浮数,而反沉迟,是表里皆寒矣。加栝蒌根何为?迟当作数为是,不浮而沉数,则内热津干,故加栝蒌根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解太阳之表,加栝蒌根以生津润燥。)又谓∶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太阳脉下项,循肩挟脊,阳明脉循喉咙,入缺盆。)无汗恶风,(此寒伤营证。)葛根汤主之。有汗恶风,(此风伤卫证。)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较葛根汤少麻黄一味。以上身体强,背项强,将欲成痉,故用解表之剂,使郁热得伸,以免焚灼筋缩也。)又谓∶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又谓∶风病下之则痉。又谓∶疮家不可发汗,(指溃后言。)汗出则痉。(皆血液伤损涸燥意。)又谓∶痉病有灸疮,难治。(血被灸益枯也。)合而观之,不出寒热二端,虚实两途,治者取衷焉可也。
按寒热虽皆足以致痉,而多由于热,以热者火之有余也。火之有余,由水之不足,故血液枯竭之人,(汗下过多,亡其津液,产后,失血后,大病后,血虚,小儿阴血未足。)
多患此。
以水虚无以制火,火盛而水愈亏也,此为内伤之证。若外感风寒湿气,不过为发热痹痛等证,何遽致筋脉急缩,竟至头摇齿 腰反折之甚哉。仲景所言外感寒证,自不多见,辛温发散之剂,勿轻用也。
《准绳》谓∶内热因外寒所郁则愈甚,甚则津液干燥而无汗,大小筋俱受热灼而枯缩,故曰刚痉。若柔痉则为湿热相兼,《经》谓湿热大筋短,小筋长,又谓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注云∶柔谓筋柔无力,痉谓骨强不随。则仲景所谓柔者,岂非小筋得湿而弛长,所谓项背强反张者,岂非大筋得热而强直乎?后人乃以无汗为表实,有汗为表虚,而用姜附温热等剂,宁不增大筋之热欤?其说虽未尽合仲景之意,亦自可取。
《医宗金鉴》云∶六经皆有痉,身背属太阳,凡项背强急,脊腰反张,髀不可以前曲, 如结者,太阳也。身前属阳明,头面动摇,口噤齿 ,缺盆纽痛,肘膝相构,阳明也。身侧属少阳,口眼 斜,手足搐搦,两胁拘急,半身不遂,少阳也。至若腹内拘急,因吐利后而四肢挛急,非太阴乎?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脚挛不能行,背曲不能伸意。)俯而不能仰者,非少阴乎?睾丸上升,少腹里急,囊缩舌卷,非厥阴乎?按《经》言,足少阴之筋,主痫螈及痉,在外者(外,背也,肾筋之行于背者)不能俯,在内者(内,身前也,肾筋之行于身前者)不能仰。又曰∶肾脉为病,脊强反折,然则反张亦属肾痉,(不独太阳为然矣。)不独能俯不能仰也。仲景谓∶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又谓∶寒湿相搏,发汗已,其脉如蛇,(柔曲而不弦直。)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从《金鉴》订定。)
治法∶火盛血虚者,当归、芍药、生地、红花、黄连、钩藤钩。兼气虚加人参,兼痰加竹沥。金衰木旺,(壮火食气也。)先用泻青丸(见中风),后用异功散(见气)。独肝火旺者,先用加味小柴胡汤,(见寒热。)次用四物汤(见血)。加柴胡、丹皮、山栀。郁热用加味逍遥散(见郁)。若脾土受克,补中益气(见气)加芍药、山栀。脾土湿热,三一承气汤(见大便不通)。肾虚,六味丸(见虚损)。太阴寒湿凝结腹痛,桂枝加芍药防己防风汤。手足厥逆,附子散、桂心白术汤。

- 痉《医碥》
- 痉《证治准绳·杂病》
- 痉《医碥》
- 痉《证治准绳·类方》
- 痉《顾松园医镜》
- 痉《杂病广要》
- 痉《古今医案按》
- 痉《医述》
- 痉《古今医案按》
- 痉《医述》
- 痉《医学心悟》
- 痉《续名医类案》
- 痉《保幼新编》
- 痉《续名医类案》
- 痉《伤寒括要》
- 痉《中医词典》
- 痉(合参)《伤寒指掌》
- 胫肿《中医词典》
- 痉(太阳所至)《吴鞠通医案》
- 胫阴痈《证治准绳·疡医》
- 痉(与缵结二论痉例参看)《张氏医通》
- 胫阴痈《中医词典》
- 痉、厥、癫、狂、痫、瘫痪《医学从众录》
- 胫阴疽《中医词典》
- 痉必拘挛《幼科释谜》
- 胫腿痛酸《广瘟疫论》
- 痉病《中医名词词典》
- 胫前动脉《人体解剖学》
- 痉病《古今名医汇粹》
- 胫毛《中医词典》
- 痉病《伤寒大白》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