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泻论
泻此即补彼,(如泻火即是补水。)补此即泻彼,(如补火即是驱寒。)故泻即补也,补即泻也。
寒以补阴,故夏月饮水,热以补阳,故冬日饮汤。必以温热为补,寒凉为泻者,谬也。张子和谓∶良工治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时。庸工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以为先固其气,元气实,邪自去。不知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补之,真气未胜,邪已交驰横骛,而不可制矣。惟脉虚下脱,无邪无积之人,方可议补。其余有邪积之人,必以吐、汗、下三法,先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又曰∶汗、吐、下,以药石草木治病者也,犹君之刑罚。补者,以谷肉果菜养口体者也,犹君之德教。故曰∶德教兴平之粱肉,刑罚治乱之药石。若人无病,粱肉而已,及其有病,当先诛伐,病之去也,粱肉补之。如世已治矣,刑措而不用,岂可以药石为补哉。又曰∶胸以上大满大实,病如胶粥,微丸微散,皆儿戏也,非吐,病安能出。又曰∶风寒暑湿之气,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亟去之,莫如发汗。又曰∶人知下之为泻,而不知下之为补,陈 去而肠胃洁, 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者存焉。又曰∶人之食饮,酸咸甘苦,百味皆聚于胃,壅而不行,荡其旧而新之,亦脾胃之所望也。其言可谓名通。按子和治病,不论何证,皆以吐、汗、下三法取效,此有至理存焉。盖万病非热则寒,寒者气不运而滞,热者气亦壅而不运,气不运则热郁痰生,血停食积,种种阻塞于中矣。人身气血,贵通而不贵塞,非三法何由通乎?又去邪即所以补正,邪去则正复,但以平淡之饮食调之,不数日而精神勃发矣。故妇人不孕者,此法行后即孕,阴阳和畅也。男子亦阳道骤兴,(子和云∶病久否闭,忽得涌泄,血气冲和,心肾交媾,阳事必举,宜切戒房室。)非其明验乎?丹溪倒仓法,实于此得悟。后人不明其理,而不敢用,但以温补为稳,杀人如麻,可叹也。

- 补泻论《医碥》
- 补泻兼施《温疫论》
- 补泻手法《中医词典》
- 补泻分清营卫《中医刺灸》
- 补泻手法《神应经》
- 补泻法五十九法《针灸神书》
- 补泻手法《子午流注说难》
- 补泻法《普济方·针灸》
- 补泻调导与收功《气功外气疗法》
- 补泻当分缓急有无说《叶选医衡》
- 补泻相反《针灸素难要旨》
- 补泻《针灸聚英》
- 补泻雪心歌《中医词典》
- 补泻《针灸素难要旨》
- 补泻雪心歌《古今医统大全》
- 补泻《针灸素难要旨》
- 补泻雪心歌《针灸聚英》
- 补泻《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 补泻雪心歌(聚英)《针灸大成》
- 补泻《中医名词词典》
- 补泻阴阳篇《外经微言》
- 补泄抑法《幼科推拿秘书》
- 补心菖蒲丸《冯氏锦囊秘录》
- 补五脏《千金翼方》
- 补心丹《目经大成》
- 补五脏《千金翼方》
- 补心丹秘方(华佗补心丹)《华佗神方》
- 补胃汤《备急千金要方》
- 补心酒方《奇方类编》
- 补土派《中医词典》
- 补心神效丸《冯氏锦囊秘录》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