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之歇止
脉之歇止者有三∶结 脉来迟,时一止而复来者,曰结。如人之徐行而歇也。
促 脉来数,时一止而复来者,曰促。如人之疾行而蹶也。数亦名促,此之促,指歇至言,须分别观之。
代 结促之止无常数,代之止有常数。(常数,即下文四十动三十动之数。)代,又为更代之称,别见胃气条,义与此异,须分别观之。
《内经》曰∶脉一日一夜五十营,(营运也。经谓人周身上下,左右前后,凡二十八脉,共长一十六丈二尺,五十运计长八百一十丈。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一日夜行八百一十丈,计一万三千五百息。
按此伪说也,人一日夜岂止一万三千五百息哉。)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代,歇至也。)五脏皆受气。
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肾气先尽也。其吸不能至肾,止至肝而还。景岳曰∶观此,则下文所谓二脏三脏云云者,当自远而近,以次而短,由肾而肝而脾而心而肺。故凡病将死者,必气促,仅呼吸于胸中数寸之间而已。)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
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此皆死在旦夕。而王氏《脉经》谓一脏无气,后四岁死,二脏无气,后三岁死,云云,恐非。)

- 脉之歇止《医碥》
- 脉之名义《诊家正眼》
- 脉之形体《医碥》
- 脉之行动《医碥》
- 脉之造字《思考中医》
- 脉之行动《医碥》
- 脉指歌《寿世保元》
- 脉之大要《古今名医汇粹》
- 脉痔《圣济总录》
- 脉之部位《医碥》
- 脉痔《中医词典》
- 脉症治方凡例《脉症治方》
- 脉痔候《诸病源候论》
- 脉症与病相反论《医学源流论》
- 脉中有线有吉有凶《读医随笔》
- 脉症顺逆与从舍《中医诊断学》
- 脉主病《古今名医汇粹》
- 脉症合参《中医名词词典》
- 脉状奇偶《古今医统大全》
- 脉证宜忌歌《推拿抉微》
- 悗心《中医词典》
- 脉证宜忌歌《幼幼集成》
- 蛮夷酒《备急千金要方》
- 脉证相反《古今医统大全》
- 鳗《得配本草》
- 脉证死生论《血证论》
- 鳗《本草分经》
- 脉证似反《轩岐救正论》
- 鳗(音鳗)鲡(音黎)鱼《证类本草》
- 脉证似反《古今医统大全》
- 鳗煎《医方考》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