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寒热
凡平素无病,而突然恶寒发热,多属外感。必有头痛体痛,拘急无汗,或有汗等表证,浮紧浮大等表脉可据。若无表证表脉,病由渐致者,属内伤。外感则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必表解乃已。)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即解。外感恶风,乃不禁(禁,禁当也。)一切风寒。内伤恶风,惟恶夫些小贼风。(又外感证显在鼻,故鼻息气促而鸣,壅盛有力,不若内伤之息短而气乏。内伤证显在口,故口中不和,饮食无味,不若外感初则知味,传里则不能食也。又外感热传里,渴,其饮甚多,不若内伤液亏之渴,略饮即止。又外感则邪气有余,故发言壮厉,先轻而后重。内伤元气不足,故出言懒怯,先重而后轻。又外感头痛,常常而痛。
内伤头痛,时作时止也。)外感手背热,手心不热。(亦有背热于腹。)内伤手心热,手背不热。(亦腹热于背。)背微恶寒者,阳微不能胜阴也。阳明中 亦有此。(宜白虎加人参汤。)
劳役内伤亦有此,必乍寒乍止,为阳虚内热。(升阳散火汤。)湿痰证亦有此,必身重体痛。(导痰汤。)凡脾胃素虚之人,暑月饮食生冷冰水,寒气蓄聚,阴上乘阳,多见背寒冷如掌大。(宜温。)
恶寒蜷卧不发热者,阴证也。壮热而渴,不恶寒反恶热者,温热证也。来往寒热,有定期者,疟也;无定期者,伤寒少阳经证,及内伤虚证也。潮热在日晡所者,伤寒阳明证也;在子午者,内伤证。

- 问寒热《医碥》
- 问寒热《中医词典》
- 问汗《中医词典》
- 问寒病服热药《此事难知》
- 问汗液及血《医碥》
- 问高章纲卑损诸脉《诊宗三昧》
- 问荆《证类本草》
- 问妇女《中医词典》
- 问精神以察盛衰虚实《医学摘粹》
- 问反关脉《诊宗三昧》
- 问口渴《中医词典》
- 问法解《素灵微蕴》
- 问两感邪从何道而入《此事难知》
- 问法《形色外诊简摩》
- 问两手寸关弦疾.脾弱火胜.木旺.土亏.金烁当作何治《此事难知》
- 问二便《医碥》
- 问脉沉因温补转剧《诊宗三昧》
- 问二便《中医词典》
- 问难《医述》
- 问耳目《中医词典》
- 问内经脉有阴阳说《诊宗三昧》
- 问痘七条《四圣悬枢》
- 问脾寄于坤如何.是损至第三.若从脾为.第二从肾为第四请言脾数《此事难知》
- 问大小便以辨寒热虚实《医学摘粹》
- 问七情《医碥》
- 问答《伤寒恒论》
- 问起病《中医词典》
- 问从脉不从证从证不从脉《诊宗三昧》
- 问情论《脉诀汇辨》
- 问初诊久按不同说《诊宗三昧》
- 问人迎气口脉《诊宗三昧》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