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说
标本中气之说,出于《内经》。有谓天之六气为本,人之六经为标,经之相为表里者为中气。所谓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天在人上,故曰上。言少阳感天之火气而病,少阳与厥阴为表里,病每相连,故其中兼见厥阴证也。余仿此。)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是也。有谓人之脏腑为本,六经为标,脏腑之相为表里者为中气。如胃为本,足阳明经为标,脾为中气。
脾为本,足太阴经为标,胃为中气是也。有谓病之先受者为本,病之后变者为标。
如病本于伤食,因而证见吐泻是也。又此脏此经先病,后乃转属他脏他经是也。
《经》谓病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在标而求之于标,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在本而求之于标,在标而求之于本。先病而后逆者,(因病而致气血之逆。)
先逆而后病者,先寒或热而后病者,先病而后寒或热者,先病而后泄者,先泄而后病者,皆治其本。惟先热而后生中满,先病而后生中满,及大、小便不利者,皆治其标。(中满指胀极,肚腹欲裂者言。大、小便不利,指点滴不通者言。并属危急之候,故先治标。按中风,痰涎壅盛不通则死,急用三生饮、稀涎、通关等散去其痰。又吐衄,余血停瘀,不得不去瘀导滞,亦急则治标之义也。)又谓病发而有余,(邪盛也。)本而标之,(邪盛则侮及他脏,而因本以传标。)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正虚也。)标而本之,(不足则他脏来侮,为标病传本。)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间,即《论语》病间曰之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标本兼治也。)甚者独行。又谓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从前解者,殊欠明白。愚谓少阳,经之属阳者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火亦阳也,故少阳从本,为以阳从阳。不言从中者,中为厥阴,木从火化,彼反从我,故不言也。太阴,经之属阴者也,湿亦阴气也,故太阴从本,为以阴从阴。
不言从中者,中为阳明,燥从湿化,亦彼反从我,故不言也。少阴,经之属阴者也,热气则为阳矣。太阳,经之属阳者也,寒气则属阴矣。标本异气,各能生病,故或从本,或从标也。亦俱不言从中者,少阴之中为太阳,言从本之阳,足以该之。太阳之中为少阴,言从本之阴,亦足以该之。至若阳明,亦经之阳者也,燥亦气之属阳者也,宁非以阳从阳。而不言从本者,以从本一义,已于少阳太阴发之,而有燥从湿化者,其理不可不明,故特举从中言也。厥阴,亦经之阴者也,风亦气之属阳者,宁非标本异气,而不言或从标或从本者,以从标一义,已于少阴太阳发之,而从本之风,则又从乎火化,故不从本而从乎中也。然风从火化,木火同气,其理无疑。若燥湿相反,其从化理似难说。然观仲景治伤寒燥渴,反用五苓去湿,其理可推。盖脾土之湿,壅滞不行,则气化不布,津液不流,而胃与大肠均失其润,反成燥结,固有之矣。按从中之说,不过于常理之外,另立一义,以示木能生火,湿郁成热之例。非谓厥阴病必有阳无阴,阳明病必有湿而无燥也。若执泥便说不去。张子和标本歌云∶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土坐,厥阴从中风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其意盖谓燥证当以温润之药治之耳。观其治燥诸条,只用硝、黄,不用去湿之药,不泥《经》语可见矣。再按少阳太阴从本,此纯热无寒,纯寒无热,标本合一者之治例也。少阴太阳从本从标,此寒中有热,热中有寒,阴阳夹杂者之治例也。
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治,此阳证根阴,阴证根阳,表里互求者之治例也。如此看较活。

- 标本说《医碥》
- 标本篇《古今医统大全》
- 标本同治《中医名词词典》
- 标本逆从治有先后《类经》
- 标本同治《中医词典》
- 标本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标本阴阳论《汤液本草》
- 标本论《医学入门》
- 标本阴阳论《医旨绪余》
- 标本论《景岳全书》
- 标本制作《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标本论《针灸大成》
- 标本中气《中医词典》
- 标本缓急《中医内科学》
- 标本中气《中医基础理论》
- 标本分治《医学入门》
- 标本中气从化解《类经图翼》
- 标本的正确收集和保存《临床生物化学》
- 标本中气歌《儒门事亲》
- 标本的采集、保存和检验后处理《临床基础检验学》
- 标而本之《中医词典》
- 标本的采集《临床基础检验学》
- 标寒发之《痰火点雪》
- 标本的采集《临床基础检验学》
- 标寒散之《痰火点雪》
- 标本处理及含量变动的影响因素《临床生物化学》
- 标化死亡比《预防医学》
- 标本采集的意义及原则《基础护理学》
- 标记PCR(LP-PCR)和彩色PCR《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标本采集《临床基础检验学》
- 标记的免疫技术《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