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一论证须明其所以然,则所当然者不言而喻。兹集务穷其源,故论证详而系方略(如怒、太息等篇,并不系一方,但明其理,则方在其中,如必欲考古人成法,于《准绳》等书检求可也。)
一论中所引古人成说,欲令读者易晓,不无修饰之处,即非古人原文,故多不着其名氏,非掠美也,谅之。
一议论多出臆见,间与古人抵牾,不避不敏,求正有道,幸恕狂瞽。
一河间言暑火,乃与仲景论风寒对讲;丹溪言阴虚,乃与东垣论阳虚对讲,皆以补前人所未备,非偏执也。后人动议刘、朱偏用寒凉,矫以温补,立论过当,遂开酷烈之门。今日桂、附之毒,等于刀锯。梦瑶目睹时弊,不得不救正其失,初非偏执,读者幸勿以辞害意。
一是集宦游所作,自粤西而辽左,十余年来,风 烟江,霜轮沙碛,偶有所得,随付小史录之,以故体裁无定,亦欲改从画一,而多事仓卒,未能也。
一论目、方目各下注页数,而方目之前,复冠以门目两页,下注方目页数,使先得方目页数,而后查诸方页数,皆以便检寻也。
一诸方有在论外者,(如《关格门》方全在论外,《虫门》取虫积,二方在论外是也。)检方目即得。
一论中主治诸方,隶别门者,注明见某门字样。其不注者,即本门方。或虽隶别门,而一篇之中重出数见,亦但于首见者注之,余不复注。
一方下例系主治,以着本方之功,即以明用药之理。(知某药为某病设也。)凡品味 杂者,必所治之证不一,丹溪所谓杂合之病,须用杂合之药治之也。本宜备录,以锓板力绌删之,用方者当因病加减,更详考原方主治为佳。(诸方多从《准绳》录入,按门索之。)
一药品分两轻重古今不同,炮制亦异,当酌宜用之。
一此书只论杂证,尚有《伤寒论近言》、《妇科辑要》、《幼科辑要》、《痘疹辑要》、《本草韵语》、《针灸吹云集》等书,俟续刻呈教。
一五卷四诊,HT 思恩时辑以教邑医者,本自为一书,今附《医碥》之末,颇多改窜,与旧本岐出,当以今刻为定。

- 凡例《医碥》
- 凡例《类证治裁》
- 凡例《医学正传》
- 凡例《辨证录》
- 凡例《古今医鉴》
- 凡例《医述》
- 凡例《济阴纲目》
- 凡例《疡医大全》
- 凡例《万病回春》
- 凡例《古今医统大全》
- 凡例《古今医案按》
- 凡例《重订囊秘喉书》
- 凡例《本草求真》
- 凡例《温病指南》
- 凡例《幼幼集成》
- 凡例《伤科补要》
- 凡例《证治汇补》
- 凡例《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凡例《明医指掌》
- 凡例《白喉全生集》
- 凡例《症因脉治》
- 凡例《评琴书屋医略》
- 凡例《丹台玉案》
- 凡例《伤寒恒论》
- 凡例《医学心悟》
- 凡例《医学集成》
- 凡例《王氏医案绎注》
- 凡经脉丈尺《古今医统大全》
- 凡例《审视瑶函》
- 凡发痧手足冷腹痛《慈幼便览》
- 凡例《急救广生集》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